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公共性的基本内涵。

【答案】(1)新闻公共性的含义

就理想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维度应是公共性,即以塑造传媒公共领域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为目标,以公共话语实践为行动。传媒的公共性最终体现于坚持公共立场的新闻生产,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传媒表现。

(2)影响新闻公共性的因素

①从新闻生产的责任主体、参与群体角度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知,以及在传媒上进行观点表达的专家学者,都是影响传媒与公共性关系的内在因素。

②从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看,外部行政控制、商业控制的内在化也是影响传媒自主性、影响其公共立场的重要原因。

(3)新闻公共性的促进建议

①媒体要围绕公权力这个关键澄清事实,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去除其中的政治化色彩与集体记忆,同时积极地表达民意,及时报道急流险滩,发挥船头缭望者和社会解压阀的作用。

②要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传媒公共性,需要强化传媒的责任,打破地域局限,培育不同层次的公民社会引导公共参与,并对传媒形成一种纠偏机制。

③大众传媒应该设置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议程,促成公共商讨在大众传媒话语空间中停留、持续和演进。由此积极影响公共决策,发挥公共商议平台的作用。

2. 简述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闻属性的大讨论。

【答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给中国新闻界的是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和一些不科学的观点。长期以来,新闻学的绝大部分概念、范畴、原理既没有明确和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又缺乏必要的严密的科学论证,这导致不少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对新闻的几个重要属性进行了大讨论,主要表现在:(1)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最初起于《人民日报》对“两个凡是”的抵制。《人民日报》的批评者将党性同人民性对立起来,认为《人民日报》没有党性。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吸引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争论,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批评了“党性来自人民性”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人民性,不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统一的。用党性代替人民性,或者用人

民性代替党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2)关于新闻与信息的关系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新闻定义的讨论中,新闻与信息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热点,人们对新闻是一种信息有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信息观念对新闻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成为媒介改革的方向之一。

(3)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

在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中,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但人们已经开始从主观标准的测试转向将其视作新闻事实内涵的客观素质,如有人提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满足、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它是由新闻事实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决定的; 只有当新闻事实与社会需要完全吻合的时候,才能产生最大的新闻价值。这种看法反映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也说明了新闻价值的本质含义。

(4)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作用。但他的理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批判。人们对于报纸是商品基本上没有分歧,问题集中在新闻是否具有商品性、新闻是否是商品。有人认为,新闻有了商品性就会降低新闻的质量。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不过在新闻市场上,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产品才会受读者欢迎。所以,新闻的商品性将促进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深入实际,不断创新,向读者奉献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新闻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特殊功能,所以它承担的社会责任特别重大。

3. 试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湘务卜的进展。

【答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业务上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五四”时期,讨论之风兴起,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口思想、旧文化。《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犀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2)副刊的重大革新

长期以来,中国报纸副刊的格调不高,多为消闲性读物,低级无聊的东西很多,甚至还有不少黄色的记事文章。直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报纸副刊才突破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京报》副刊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3)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白话诗、白话小说纷纷出现,这引起了中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新青年》从第4卷第5号开始,全部文字改成白话文,这对其他报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提出白话文的同时,新式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等报刊的提倡下逐步推广开来,改变了过去报刊文章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的结构形式。

(4)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安排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白陛材料来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如各种时事述评专栏、《要闻》、《社论》、《随感录》、《新文艺》、《通信》、《译丛》、《国内劳动状况》、《新刊批评》等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5)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中国与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大报馆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这种大规模的向国外派遣记者的做法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创举。

4.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答案】于右任的办报活动如下:

(1)《神州日报》

《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它吸取《苏报》被封的教训,言辞委婉,但“时政批评,针针见血”,革命倾向是明显的。它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凯觑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可惜只办了80天,报馆被焚,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

(2)《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于右任说,所谓“民呼就是‘人民的呼声”,,就是“为民请命”,他们要把《民呼日报》办成“炎黄子孙的人权宣言书”。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还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当时甘肃一带发生灾荒,该报将官吏侵吞救灾贩款的情况披露报端,引起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藩的嫉恨。毛庆藩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

(3)《民吁口报》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吁日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我国东北进行阴谋活动,该报连续发表《伊藤怪物之行踪》、(( )茜洲风云日急》等文章,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