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洪仁环的办报思想。
【答案】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它虽然没有创办新闻事业,但却有过一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这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主要见于洪仁开的《资政新篇》。
(1)“设新闻馆”
①洪仁歼认为设置新闻机构,可以报道全国各地的时事政治,物价高低,沟通各地政治、经济情况,了解其变化和发展,互通发展。
②洪仁开揭示新闻纸的社会舆论作用和教育作用,还提到新闻的最重要的原则,即新闻的真实性。禁止提供虚假的信息。对伪造新闻者,绳之以法。
(2)“兴新闻官”
①洪仁开特别强调新闻官的道德品质是诚实不阿。新闻官的特殊职权是专门收集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报纸,“以资圣鉴”。新闻官具有相对独立性,众官无权对新闻官褒贬赏。可保证言路的畅通。
②该新闻机构,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舆论机关的职能,而且包含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的监察机构的某些属性。
(3)“准卖新闻篇”
洪仁开认为“准卖新闻篇”可防止上情不能下达、中间“雍塞弄弊”情况的发生。下情可通过“新闻篇”而“达于上位”。这样,就能“上下情通”。
2. 简述“四五”运动前后四人帮“集中批邓”的表现。
【答案】“四人帮”在压缩悼念周恩来的新闻报道的规模的同时,把“集中批邓”放在首位。他们指使全国新闻媒介大量发表文章和报道,势头凶猛。他们声称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他们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造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具体表现如下
(1)他们以“翻案不得人心”为中心口号,从多方面批判和否定邓小平为纠正“左”倾错误所做的整顿工作,反对邓小平提出的“以三项指示为纲”的方针,诬蔑邓小平在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2)他们把老十部走过的革命道路,描述为“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的道路。“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成了邓小平在新闻媒介上的代号。在一些大批判文章中,用孔子、司马
光、托洛茨基、纳吉来隐喻邓小平,甚至用阿Q 等作为形象,对邓小平进行人身攻击。
(3)“天安门事件”后,《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指挥下撰写的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称这是“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幌子,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一一天安门广场反革命事件剖析》一文,集中攻击邓小平。此文经过姚文元修改,加上“邓小平就是这次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字样。
3. 简要评述斯诺、史沫特莱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
【答案】(1)斯诺1928年9月来到中国,在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里生活工作了13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斯诺立即去东北报道战事。一·二八事变,他又冒着炮火往来于两军阵地之间,写出了许多出色的战地报道。后撰成《远东前线》一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斯诺积极支侍爱国学生. 并及时向世界报道这次爱国运动。他为《太阳报》发的电讯及照片,成为一二·九运动最珍贵的历史记录。
1936年6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3个多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邓发等中共领导人和许多工农兵群众,并多次深入甘、宁前线采访。在这些采访与报道的基础上,斯诺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 )(又名《西行漫记》)。该书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崇高信念、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2)史沫特莱1928年12月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历时10年有余,谱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章”。史沫特莱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文学、长篇巨著,真实纪录了那些年代中国的历史剧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实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 她在西安采访了当地军政官员、红军代表、民族救国会领导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的报道和广播讲话,使正义得以伸张,民情得到表达,阴谋得以揭露。1937年1月,她又奔赴延安,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国领袖和红军指战员,并动员其他驻华外国记者来延安目睹“红色土匪”,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延安的新闻封锁。
4. 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5月一1969年4月)
①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陈伯达炮制的臭名昭著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从这天起,《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进行点火鼓动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除及时播发《人民日报》许多重要文章外,还制作专题节目,
集中宣传“文化大革命”。
②大兴狂热的个人崇拜宣传
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狂热宣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内容中的一大“特色”。 1961年5月1日,《解放军报》开始每天在报眼位置选登毛泽东语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报刊一律效法《解放军报》,每天在报眼位置刊登毛泽东语录。报刊文章中引用的毛泽东语录,一律用黑体字编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其他广播电台开办《毛主席语录》节目。电台播音的开始曲改为《东方红》。北京电视台在节目开始之前播出毛泽东卞席像和语录。
③造反派在新闻界的“夺权”
1967年1月3日和4日,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先后被造反派接管,上海电台、电视台也相继被接管,这是全国新闻界“公开”“夺权”的开端,拉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全国地方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不仅在内容上受到严格控制,而且纷纷被造反派“夺权”。同时,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受到残酷迫害,邓拓、孟秋江、金仲华、范长江、潘梓年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先后被迫害致死。
(2)“文化大革命”中期(1969年4月一1973年8月)
①“大批判”和“假典型”
九大以后,按照九大规定的“斗、批、改”任务,新闻媒介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许多干部、学者被点名批斗。任意栽赃、罗织罪名的“大批判”文章泛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的又一大特色。
在“大批判”的同时,各种“典型”也在新闻媒介上纷纷涌现。这些“典型”,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或夸大渲染,或以偏概全,或纯属捏造。
②围绕批判极左思潮的舆论斗争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在批判林彪的过程中,周恩来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并开始过问《人民日报》的工作。在周恩来的部署下,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极左”思潮的社论和文章,论述了革命与生产、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阐述了干部、知识分子的落实政策问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
(3)“文化大革命”后期(1973年8月一1976年10月)
①“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影射宣传和典型宣传
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为首的“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权力,进一步操纵新闻媒介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得到毛泽东批准。1973年9月,“四人帮”组织的“批林批孔”文章开始在全国的报刊上出现。这类文章一方面采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借题发挥、牵强附会的方法诽谤攻击周恩来; 另一方面,又极力美化、吹捧吕后、武则天,为江青当女皇大造舆论,以达到由“四人帮”“组阁”的阴谋。
与此同时,“四人帮”还以所谓“反复辟”、“反回潮”、“反潮流”为口号,“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在新闻媒介上大肆宣传。塑造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等一系列“典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