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遐迩贯珍》的内容及风格。

【答案】《遐迩贯珍》是在1853年由传教士麦都思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1)《遐迩贯珍》的内容

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国际视野; 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 宗教宣传所占的比重很小。

(2)《遐迩贯珍》的风格

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新闻形式; 增出附刊《布告篇》,随报发行,专载商情及船期,并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刊登收费广告。每期都有“近日杂报”的新闻栏,登载过几篇中国读者的来稿,这可以说是中文报刊史上最早出现的“读者之声”。

2. 简述香港报纸的分类。

【答案】香港的报纸均为私营,但有不同的政治倾向,香港民众习惯以左、中、右来区分香港报纸的政治态度。

(1)坚持爱国、进步立场的报纸。主要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商报》、《晶报》等。

①《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是中国近代、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该报1938年曾在香港出版发行。1948年3月,胡政之在香港恢复《大公报》香港版,当时是一家坚持反共立场的报纸。1948年11月,香港版《大公报》发表“和平无望”社评,宣布转变立场,靠拢人民,成为一份爱国进步报纸。1983年起在旧金山出版美洲版及英文版。

②《文汇报》1938年1月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严宝礼、徐铸成。抗战时期,此报坚持抗日立场,因拒绝日伪收买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复刊,因坚持反内战、求民主的立场,于1947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此后,严宝礼、徐铸成与部分编辑、记者和职工去香港,于1948年9月9日出版香港《文汇报》,继续宣传民主主张,成为香港一家著名的爱国报纸。

③《新晚报)}1952年创刊,每天下午出版。《商报》1952年创刊。《晶报》1957年创刊,前身是《明星日报》,1965年成立“晶报有限公司”。

(2)以赢利为目的的中间报纸。主要有《东方日报》、《明报》、《成报》、《新报》、《信报》等。

①《东力旧报》1969年1月创刊,创办人马惜珍。该报目前每日出版9至15张,每日发行

量50万份,雄居各报之首。读者约160万人,占香港中文报纸读者44%0

②《明报》1959年5月创刊,创办人查良墉(金庸)等。该报同时出版《明报晚报》,两报总销量10万份以上。

《③成报》1939年5月创刊,何文法等人创办。80年代销量超30万份,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仅次于《东方日报》。

(3)由台湾国民党创办或资助的报纸。主要有《香港时报》和《万人日报》。

①《香港时报》创刊于1949年,目前日出4大张,读者以港人为主,兼及台湾、澳门。 ②《万人日报》1975年7月创刊,为原《星岛晚报》辞退人员陈子隽创办,受台湾当局津贴。

(4)纯娱乐性报纸。

这类报纸或专登影视界明星新闻、黄色新闻、黄色小说,或专登赛马、赌马消息。主要有《红绿日报》、《新星日报》、《电视日报》、《世界夜报》、《新灯日报》、《明灯日报》、《娱乐新闻》、《赛马日报》、《专业马报》、《节节领先》等。

3. 简述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及意义。

【答案】(1)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①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同时还规定各项自由权利只有在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之。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如1912年3月,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将报界电费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_分之一,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2)自由新闻体制确立的意义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这一自由新闻体制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当政时间过短,因而无暇进一步完善这一自由新闻体制。

4. 1961年,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改革?

【答案】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且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1963年初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得到改进,取得重要成就。

(1)新闻事业贯彻调整方针,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全面整顿

从1961年开始,新闻界积极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对“大跃进”期间各方面工作进行检查和

调整,逐渐恢复正常秩序。

①广播系统提出的调整方针是“紧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简人员,提高质量”。在这个方针指导下,以提高广播节目质量为主,对广播节目、播音时间以及中小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发展过多过快等作了调整。

②新华通讯社在事业发展方面,修正了原规划中高指标的部分,使其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③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纸张短缺,中央和许多省对报刊进行整顿和精简,压缩了用纸量。

④“大跃进”期间创办的十几所高等新闻教育单位大都停办或停止招生,只保留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

(2)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质量

在新闻工作积极贯彻实施调整方针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注意总结“大跃进”时期新闻宣传中的缺点和错误,响应中央号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研究改进提高宣传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各新闻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学习、座谈,从思想上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改进新闻报道,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各新闻单位负责人、编辑记者纷纷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各力一面的意见和反映,探索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经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实地采访,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新闻作品。

(3)报刊、广播、电视扩大报道面,加强知识性

各新闻单位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做较大调整和改进。《人民日报》从1961年起对星期日的版面进行了调整,每逢星期日用四个版来刊登学术性、知识性的东西。广播也注重丰富节目,注意从多方面和以多种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地方广播电台注意加强地方特色,进行了一些尝试。

5. 简述我国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时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

【答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新中国人民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因此,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加深了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等。

但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教条主义弊病。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

(1)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2)每天一篇社论。在社论写作上,盲目模仿《真理报》,不论有无必要,硬要每天一篇。

(3)业务路子越走越窄。在新闻写作上,学习《真理报》和塔斯社后,新闻越写越枯燥; 标题越做越单调。《真理报》不登广告,于是我们的报纸也不重视广告。

(4)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各报袭用苏联的国际报道方法,不客观、全面地反映国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