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宣传报道的主要特点。
【答案】1990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在宣传上以“团结、稳定、鼓劲”为基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日常宣传中发挥了信息量大、传播快、覆盖广、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成功地组织了一些有声势、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活动。这些宣传报道的特点是:
(1)重大报道有声有色。
1992年初新闻单位对邓小平南巡讲话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为了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报纸广播电视分别组织了宣传特区、开发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几个层次的报道。集中反映各行各业、沿海内地改革开放的新貌,既有声势又有深度和广度。
“十四大”召开期间,中央级新闻单位准确、及时、充分、全面地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出有关“十四大”会议新闻8小时45分钟,举办“十四大”专题节目。国际台用43种语言播出稿件83篇,并用英语、普通话、广州话现场直播,向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电台(网)、电视台传送大会新闻。
(2)日常宣传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增强服务意识。
对群众的热点问题如市场经济、下海经商、股票、私家汽车、第二职业等热门话题,组织宣传报道给予恰当反映。
(3)宣传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对1989年政治风波反思后,新闻界更加重视新闻舆论导向,宣传中注意正确引导舆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走向市场、浦东开发、三峡工程等,都及时加以宣传和阐释。
(4)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宣传廉政,揭露腐败。1992年2月11日推出“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首都19家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历时41天,行程万里,途经7省20余市,批评假冒伪劣产品,报道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产品。
(5)新闻报道竞争激烈。
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和巴塞罗那第_十五届奥运会,各新闻机构都组织了强大的报道阵容,国内外新闻同行竞争十分激烈。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案】新华社在抗战期间的有以下两方面的重大发展:
(1)新华社开始独立发展,总社规模不断扩大。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社向外传播。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新华社改建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由向仲华担任。由于业务的发展,人员增至三十余人,使新华社的组织略具雏形。
(2)新华社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渐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华北分社成立于1939年10月19日,因社址设在晋东南而初称晋东南分社,1941年初改称华北总分社,1943年10月改组为太行分社。晋察冀分社的前身是晋察冀通讯社,成立于1939年5月14日,同年10月改称晋察冀新华分社。各地新华分社的社长一般由该地方党报的社长或总编辑兼任,各地分社的记者也同时是当地党报的记者。至1942年底,新华社己有5个分社组织,较大的分社开始发展为总分社。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己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24人。
3. 为什么小报泛滥十分有害?
【答案】在“文化大革命”中,小报风行,各地都有。有铅印,有油印,而流传最广的是铅印四开小报。大量小报的出现,是由于迅速、广泛传递消息的需要,许多报刊停刊为小报出版提供了物资上的便利条件。但小报泛滥十分有害,因为:
(1)造反团体争相出版报刊,以扩大影响。小报的派性突出,相互攻评,言辞偏颇;
(2)这类小报的特征是小道消息多,真假混杂;
(3)重要文件、首长讲话、档案材料,都是小报热衷刊载的,一时酿成无密可保的局面。小报泛滥与形势混乱,二者互为因果;
(4)小报重名的很多。
4.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的中央级传媒有哪些? 简要说明。
【答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利用其统治权力,扩展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中央级传媒包括《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
(1)《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于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陈启修(陈豹隐)任总编辑,中文版和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权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2)中央通讯社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3)中央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电台于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夕,呼号为XKM ,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 ,发射功率扩至75千瓦,为亚洲之冠。此外,还在几个大城市创办了直属国民党中央(由中宣部管理)的报纸,如北平的《华北日报》、汉口的《武汉日报》、天津的《天津民国日报》、西安的《西京日报》、济南的《民国日报》、英文《北平导报》等。
5. 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答案】(1)反“客里空”运动
①概念:
反“客里空”运动:土地改革时期,针对在土改运动初期的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和土改宣传报道犯的右倾错误,由《晋绥日报》发起,检查新闻报道下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运动。
②经过:
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土改运动初期的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也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的“英雄”与“模范”。这一切,不仅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态度。
对此,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自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2)意义:
①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②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