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世纪的美国诗坛流派纷呈,争奇斗艳。每一位诗人都在为寻找自己的声音而不懈地努力。作为“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艾伦•金斯伯格也在这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上披荆斩棘,以他特有的方式反抗强权,痛苦而执着地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尝试。他的代表诗歌《嚎叫》是战后美国社会的一面明镜。有别于以往对其社会意义、主题、结构以及文风的批判,本论文另辟蹊径,旨在从诗人的生活点滴出发,以他的访谈、传记、日记、信件及其相关评论作为研究背景和对象,并结合对诗歌的文本分析,试图说明《嚎叫》在经历了创作、搁浅和再创作的反复过程之后,最终成为了诗人摆脱家庭、社会以及传统诗歌的束缚,成就自我这一奇妙历程的完美写照。通过对金斯伯格的诗歌作品、访谈、传记、日记、信件以及评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发现:(1)1953年的西行是他一生中关键性的转折,它使诗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家庭的束缚,为诗人的生活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空间上的改变缓解了长期以来因为母亲的久病不愈和与父亲的关系不和带来的苦恼和压抑;西部活跃的文学氛围和自由的生活气息使他的创作能量得以释放,并最终完成了《嚎叫》这一作品;(2)《嚎叫》是诗人在成功挣脱了生活所给予的痛苦、不幸、无聊和平庸之后,在冲破了现实社会构筑的堤坝之后,撰写出的一部充斥着疯狂、毒品、同性恋和幻觉的心灵之书;(3)从写诗歌到写出自己风格的诗歌,金斯伯格凭借着一股独辟蹊径的闯劲儿,最终形成了“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的写作原则,完成了诗歌创作上的蜕变,而《嚎叫》无疑就是这一过程的忠实见证。通过对以上发现的分析和论述,笔者最终得出结论,《嚎叫》是诗人在摆脱了家庭束缚、社会约束和传统诗歌创作理念的桎梏后,一部深沉而有力的个人独立宣言。虽然有关金斯伯格更多的生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但是通过借助诗人生活细节来解读诗歌的尝试,笔者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金斯伯格和他的《嚎叫》,进一步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