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话面意义(What is said)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其分类存在着争议。根据格莱斯的观点,话面意义等同于最简意,即字面含义。要获取其扩展意人们必须先处理最简意。而关联论则认为话面意义并不等同于最简意,话面意义可以直接是扩展意,所以人们在理解话语扩展意时不必先处理最简意。后格莱斯派(post-Gricean;即关联理论派)认为的话面意义不仅包含格莱斯认为的“最简意义”,而且包括扩展意义,同时扩展意不属于会话含义(What is implicated)中的“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且认为:话面意义中的扩展意与会话含义一样也要依靠语境才能理解;即是一种语用研究范畴,这与格莱斯、新格莱斯理论把话面意义看作语义研究范畴相悖。到底扩展意是属于语义研究范畴还是语用探索领域至今尚有争论。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Récanati认为话语扩展意本身是否是话面意义的一部分不能依赖于理论来解决,而应依靠人们的直觉来判断。概言之,格莱斯认为话面意义是指话语的字面含义(语义),只有先理解了字面含义才能通过语用推理获得扩展意。而关联论认为,话面意义包括扩展意,人们依靠语境直接理解扩展意,而不必首先理解字面意义。双方的认知推理分歧集中为:在对话面意义的认知机制中听者是否会反应最简意,即字面含义。Gibbs 和Moise(1997)的实验证明听者凭直觉认为话面意义不是最简意,并直觉认为扩展意才是话面意义。Nicolle 和Clark(1999)部分重复了上述实验,却得出了相悖的结果:人们即不选择最简意也不选择扩展意来代表话面含义,而更倾向于选择话面意义背后的特殊会话含义。Bezuidenhout 和Cutting(2002)进行的在线实验探究了话面意义的语用认知机制,结果证明:最简意与扩展意在认知中同时产生,但扩展意往往先于最简意被认知出来。对于最简意在认知机制中的作用至今尚有争论。本研究用中文检验了话面意义认知的模式,并试图用模因理论解释实验结果。离线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 受试者不能直觉分清话面意义中的最简意和扩展意。受试者更倾向于以扩展意来代表话面意义。2 但在给予一定的说明讲解后,受试者能分清最简意和扩展意。3 讲解后,受试者倾向于选择最简意来代表话面意义。运用DMDX语言记录分析系统的在线实验证明1受试者的选择往往不是他们的第一反应。2语用认知中受试者的确反应了最简意,此结果与Bezuidenhout 和Cutting(2002)的实验发现基本相同,都支持Ranked Parallel Processes (RP)话语认知机制,即受试者同时反应最简意和扩展意,但扩展意往往先于最简意被认知出来。由于语言学家对语用认知机制的理论看法不一,所以从实验角度提供实证研究,对语用认知理论和模式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今后的认知语用教学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