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张季莺写社评有哪些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答案】张季莺写社评颇有以下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1)不管编辑工作多么繁杂,环境多么喧闹,他都能全神贯注写稿子;

(2)看完大样写社评,写稿能长能短,视位置多少而定,且让人看不出勉强缩短或拉长的痕迹;

(3)思路清晰,一挥而就,常常写一段付排一段。最后打出小样再作润色;

(4)知识丰富,触类旁通,记忆过人。妙笔生花,时有警句妙语。

伟人周恩来曾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莺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飞虎,游刃有余。1955年接见香港爱国报刊评论家、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时,周恩来也曾谈及张季莺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有三件事值得称赞”,“第一,《大公报》是爱国的; 第二,是坚决抗日的; 第三,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不少记者”。这是对《大公报》所做出的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 怎样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结构有变化、有波澜?

【答案】(1)“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比画家不大喜欢画比较单调的平原一样,高山、大海则不一样,有高低、有起伏、有层次、有激荡,气象万千,变幻无常,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涉足的地方。就文章而言,要犹如山川、波澜起伏、变化有致,而不是四平八稳,平铺直叙。

新闻评论,就其内容而言,具有结构波澜起伏的内在条件。因为任何一篇评论,无非是提倡一种东西,反对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对立面,没有反面意见,就无辩论的必要。古往今来一些好的论辩性文章,无不在文气(即结构)上表现其各自不一的特色:或清朗,或奔泻,或遒劲,或跌宕,或奇峰突起,或拂草萦波,或如江河之水滔滔滚滚,或如海洋之水波澜壮阔,决不平淡无奇,一览无余。

(2)新闻评论结构有变化、有波澜的方法

①深刻认识事物,提倡什么、促进什么、反对什么、鞭挞什么,要有独到见解。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的文章在结构上才能波澜起伏、变化有致。

②内容第一的前提下,讲究表现形式。就文章结构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a. 要讲起、承、转、合,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应该体现某种逻辑关系;

b. 应善于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段,充分调动受众阅读的积极性;

c. 根据内容和语气的需要,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请对中西新闻评论进行简单比较。

【答案】(1)选题的局限与开放

①《人民日报》评论政治事件全是针对我国当前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的评论,并且都是从国家的立场来谈,或赞扬、或指导、或表明立场。《纽约时报》的社论选题相当宽泛,内容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人们具有一定关注度的事件和问题都有所涉及。

②《纽约时报})社论的选题中社会类文章占相当的比重,甚至高于政治类和经济类,较《人民日报》而言,各类社论之间的比例差距不大。美国的报纸评论涉及国际事务的比较多。而《人民日报》的政治类社论比重较大,社会类和国际类根本没有涉及,其各类间的比例差距相当大。选题上的局限性,使我国的社论数量有限。

(2)视角的向上与向下

①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社论写作更强调的向上性,即评沦员们所写的社论很多都是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选题和评论。

②从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与《纽约时报》的平民化特征不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明显的国家性。

从选题上看,《人民日报》的文章都是从大处着笔,写的是国家发展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大事,即使是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选题也是如此。

从立意来看,《人民日报》的社论大多是政策分析和价值评价。这些选题直接导致写作中的俯视角度,而不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平行的视角提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虽然两种角度写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人们的生活,但效果是有差异的。

(3)写作的一律性和多样化

①社论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在我国,更多地强调社论的权威性,强调其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组织发言的功能,因此,评论员不需要也不能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写作程式化问题十分严重。

在美国,社论的写作手法随意得多,甚至到了追求轰动效应的地步。他们要求评论能够激发读者、解释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而“激发读者”被排到第一的位置。

②社论写作结构的多样化

我国的社论一般都遵循着三段式的写作规则,“论点”、“论据”和“论证”,“因为”、“所以”和“结果”。这种写作规则结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结构强大有力、能够让评论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完成写作,可这种结构沉闷乏味、缺乏吸引力。

美国社论将“赢得读者”放在第一位,是明智之举。

③社论选题和语言的亲和力

社论选题。一般而言,我国现行社论都是针对重大新闻展开的讨论,关乎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些都正确而且必须。但常常忽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美国评论员注重采访,从采访中选题。

语言的亲和力。社论发表在报纸上是给大家看的,其语言也需要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适应各种层次的读者。这种语言通俗、自然,也正是这种自然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标题的亲和力同样也是社论亲和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我们的社论标题总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④社论的附加值

附加值的多少也关乎社论写作的成败。作为新闻文体,社论也传达一定的信息。而且这种附加值越多,文章会显得宽广,越能吸引人。

增加附加值并不是说要把文章写得越长越好,在充分表达信息的前提下写得简洁些,能长则长,能短则短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4. 请阅读卜列发表在上海某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潇洒上海人》,试剖析一卜它在选题、立论、论证、布局和客观效果上有哪些明显的缺陷?

潇洒上海人

出差在外,经常听到“上海人不要太潇洒噢”之类的话语。这次到新疆采访,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库尔勒。24日早餐后,准备坐汽车向阿克苏进发时,耳边传来上海口音。万里之外遇老乡,顿觉分外亲切。这一家五口,一对老夫妻,一对小夫妻,还有一个10来岁的孩儿,他们包了一辆丰田面包车,从北疆游到南疆,潇洒得令我的外地同行惊羡不己。

随便聊起,上海老乡有问有答。他们每年全家都要外出旅游一次,从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到云南边睡,从西安古都到内蒙古草原,都去过了。这次,他们从乌鲁木齐的天池、吐鲁番至北疆的阿勒泰,一直游到南疆的库尔勒,还要向阿克苏、喀什进发。询问之下,得知他们花了3万元,将这次自助游的旅程全部包给旅行社。这3万元包括2张上海至乌鲁木齐的飞机票和3张火车票。因为,两位老人和孩子不愿坐飞机,所以一家五口天上地下同时开赴新疆。到了乌鲁木齐,丰田车包下他们在疆的全部旅程。这3万元除去飞机票、火车票、住宿之外,不包括餐饮、景点门票。简单算来,像他们这次旅游(除购物),估计在4万元左右。用当地人的话来说,上海人潇洒得嘲。

这些年,上海人确实潇洒。买房子、买汽车,境内境外越跑越远。尤其是旅游文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精神享受之后,短线游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在鼓鼓钱包的支撑之下,开始了“长途跋涉”,从国内的海南、西藏、新疆,一直跑到东南亚、西欧、非洲大陆。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总会使一部分人先潇洒起来。这种潇洒是对金钱价值取向的递进,在消费层次上向世界接轨。无疑,这是市民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当然,潇洒的是上海人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潇洒起来。但愿再过5年、10年,有更多的上海人潇洒起来。

不过,潇洒的上海人中也有“不够潇洒”的一面。比如:那种老大自居高人一等的对人不尊重,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的轻视,甚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等。既然潇洒了,就要潇洒得文明,潇洒得礼貌,潇洒得有知识,潇洒得不让人讨厌。唯有提高潇洒的素质,才能潇洒得更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