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外戏剧史之西欧戏剧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辨析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有何不同。

【答案】悲剧由古希腊人创立。其词源"trag-os" ,意为“公羊”和“歌颂”,这反映出悲剧题材实际上起源于宗教庆典。在这种庆典上,人们颂扬并以山羊作牺牲奉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举行祭祀时,人们会合唱赞美歌,讲述有关酒神的神话故事。往后,合唱队增加了专门描述故事的一个演员,故事也扩大到酒神以外的神话,与合唱队有问有答,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悲剧。

喜剧的形成稍晚于悲剧,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一般认为它主要起源于占希腊农民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表演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2. 简述《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答案】《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反传统戏剧的特点。

(1)没有戏剧冲突与完整的戏剧情节。《等待戈多》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抛弃了情节结构的连贯性、逻辑性,而采用重复再现法,让开端、结尾、场景和生活片段等重复出现,来强调生活的单调乏味、荒诞无聊。

(2)人物没有个性,性格破碎。《等待戈多》剧中人物没有性格,更谈不上个性,被抽象化为现代西方人的代表。

(3)语言荒诞离奇。《等待戈多》的语言没有逻辑性,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语无伦次、自相矛盾,既反映不了人物的个性,也无法在彼此之间进行沟通。

二、名词解释

3. 境遇剧

【答案】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创作的戏剧,他将其称为“境遇剧”,视之为一种新的戏剧类型。它们不是按传统戏剧的创作原则来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强调对情境的刻画,常常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识和两难选择状态,肯定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观。代表作品为《禁闭》。

4. 歌德

【答案】德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奠定了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歌德一生成就卓著,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其代表作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等。

一、简答题

1. 简述《巴巴拉少校》的艺术魅力。

【答案】《巴巴拉少校》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作,它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其艺术魅力在于:

(1)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设置一些议论场面

针对剧作触及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重大问题,作者设置了一些议论场面,并通过剧作中的人物之间的辩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争执讨论,吸引观众对这些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如安德谢夫就统治英国的是金钱还是道德品质这个问题和儿子进行的辩论等。

(2)混合运用了讽刺与夸张手法

安德谢夫用夸张的语言吹嘘自己就是英国政府,一方面暴露了安德谢夫的厚颜无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民主政治的虚假性。这些语言表面上像是夸大之辞,实则却有辛辣的讽刺意义; 安德谢夫自我吹嘘得越起劲,讽刺意味越强。

(3)人物处于相互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

人物却在一个平台一个水平线上互相控制与反控制。萧伯纳《巴巴拉少校》这部作品中,设置了同样充满智慧的两派人物。因此观众不可能马卜看出来谁是最后的赢家。所以人们的兴趣依然“只集中在起阴挠作用的人物身上”,但是每一个人都是阻挠者,好像是打牌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一副牌,但是赢家只有一个,这让人感到未知,于是观众们只好都“拭日以待”。

(4)古典主义戏剧的结构

《芭芭拉少校》这部剧的确“很古典”,主要是因为其结构与古典主义戏剧结构具备一致性。戏剧围绕着新老两代人展开的,虽然老的一代人不是典型的阻挠爱情的势力,但是可以感觉到某种威胁,即新老两代人完全不同的思想、思维所带来的冲突。年轻一代人的愿望照例是受到老一代人的阻碍。而且最后还是以大完满,没有排斥任何人而告终。

2. 结合莫里哀的作品,谈谈古典主义喜剧对“三一律”的应用。

【答案】“三一律”在古典主义喜剧中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1)二一律要求时间、地点和情节的整一,即戏剧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只有一个,情节单一。古典主义戏剧一般都严格遵守三一律,莫里哀的作品基本上遵循了二一律。如在《伪君子》中,时间大致从前一天问“早安”开始,到第二天问“早安”结束,没有超过24小时; 整个故事情节都集中在奥尔贡家里的一间客厅里展开; 整个故事围绕达尔杜弗的伪善特征,揭露伪善的社会罪恶。

(2)古典主义喜剧在遵守三一律的基础上,也没有拘泥于三一律的规则,而是创造性地将其它的戏剧因素融入其中,获得了更好的喜剧效果。如在《伪君子》中,莫里哀就将悲剧因素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