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之一,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即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动态过程,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当今阅读教学中思维培育的现状及新课程对阅读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同时,尝试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的技能理论为理论依据,与思维培育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意识,从而进行创造性阅读。 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定义阐述得知,发散思维是思维的实际运作能力,体现了思维的自由创新过程,它在创新思维活动中表现出三大基本特点:即运动的流畅性、变换的灵活性、积极的独创性。结合这三个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符合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制约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思想因素等。这些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保证有效的阅读,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具体从五个方面操作:定向引导、定序引导、定量引导、定度引导、定势引导,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状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运用灵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吃透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教会学生运用质疑、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获得创造性的结果。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发散思维: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由浅入深的纵向思维等。 3.培养学生收敛思维的能力。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两种思维相互促进,协同活动,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成果。 纵观阅读教学的前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终结等发生变化,拓展了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这对于创新教育意义重大,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阅读过程中允许学生有理解的差异,不能一个问题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2.阅读过程中要保护学生求异的思想萌芽,只要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总之,当前阅读教学的发展强调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活动具有广阔的空间,应该把握这一大好的机遇和氛围,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轻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最终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从接受性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