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医科大学公共政策学(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监测有哪咚基本方式及技术?
【答案】政策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儿种基本的方式:
(1)社会系统核算社会系统核算是允许分析人员对主观和客观社会状况变化进行监测的一种方式和一套方法。
(2)社会实验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它可以获得关于政策结果变化源头问题的近乎准确的答案。社会实验往往要故意放大一个小的精心挑选的项日组内的不同类型政策行为之间的差别,并在向未测试项日作大规模投资之前估计它们的后果。它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并因此而被提倡和广泛使用。
(3)社会审计
社会系统核算和社会实验的一个共同局限是,它们都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或者将其过于简单化,社会审计可以部分克服这一缺陷。社会审计清楚地监测着投入、过程、产出及影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试图“跟踪资源投入,从开始投放到资源被接收资源的目标群体感受到为止”。
(4)综合实例研究
综合实例研究这一监测方式包括对执行公共政策的过去努力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比和评价。许多公共政策问题领域(从社会福利、农业和教育到市政服务和科技政策)都用综合实例研究来综合地处理信息。综合实例研究还被用来评价关于政策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政策研究的质量。
(5)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有规律地提供关于政策或项目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来监测政策或项目过程的重要指标,在政策或项目的管理中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种反馈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采取正确的行动,也能为政策或项目各方提供项目执行状况的有规律的评估。
(6)绩效监测系统
结果为本和绩效评估是当代西方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
2.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①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②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③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来说,政策涉及的人数越少、越明确,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 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④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人们因历史传统的熏陶,而养成一套行为定向及模式,常习惯于某种成规,倾向于保守持续的状况。要想全面改变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须调适量越小越好,这样小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执行。
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内容的正确、方向的正确; 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②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无论政策制定得多么具体明确,如果负责执行政策的机构和人员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那么,执行的结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日标。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资源的具体规定。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目标团体顺从、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成功; 目标团体不顺从,拒不接受政策,目标团体就会失败:目标团体只部分接受,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可见,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所在。
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沟通是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协调是管理组织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一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因此,协调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之一。
④政策环境。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要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政策的有效进行,不适宜的环境妨碍政策的顺利实施。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及心理环境等方面。
3. 社会问题如何转变为政策问题?
【答案】(1)社会问题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上,社会问题一般被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或差距。对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私人问题主要通过私人、市场、社会的方式得到解决,私人、市场、社会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主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有效解决,最终需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转变的原因
非政府的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大部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关系私人利益的私人性、市场性的问题,而具有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公共利益特征的公共问题,即具有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是市场方式失败的主要领域,一般不能通过私人、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客观存在并经主观认定的,且个人、市场、社会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当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影响到私人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有效运行,公众就要对此关注并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当政府部门将公共问题纳入研究和诀策的范围时,公共问题就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3)公共性的政策问题的特征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所要认定和解决的公共性的政策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①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又被主观认识和确定的问题。
②政策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社会问题都是大量的,而政府可以控制和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只能针对社会问题中的公共问题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③政府所要应对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孤立、小规模、简单、稳定、个别的私人性问题,而是大规模、复杂、动态、普遍、互动的公共性问题。
④确认政策问题并由此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调整政策主体、政策的目标群体的利益关系的过程,政策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价值或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方式。
4. 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丽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
(1)根据林德布洛姆的论述,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是:
①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②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日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③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