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测量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假设你是个被指派为评估一项新的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的心理测量专家,用这一测验对一个小样本反复施测,其结果显示了高度的不一致性。那么,你的报告中对这个测验的最适当的表述为( )。

A. 这个测验时可靠的,但缺乏效度

B. 这个测验是有效的,但不可靠

C. 这个测验的价值值得怀疑

D. 这个测验不具有文化公平性

【答案】C

【解析】反复测量缺乏一致性,说明测验的信度低,缺乏可靠性。没有可靠性,自然没有效度,即值得怀疑。

2. 用重测法估计信度,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者的特点而异,一般是_____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_____个月。( )

A.1〜2; 4

B.2〜4; 6

C.4〜6; 8

D.6〜8; 10

【答案】B

【解析】重测信度是指对同一群被试先后两次进行测验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影响重测信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最适宜的时距是没有固定值的,它一般是随着测验目的、性质和被试的特点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是2〜4周最合适,间隔时间最好不能超过6个月。

3. 心理测验长度与信度的关系是( )。

A. 増加同质的题目,可提高信度

B. 増加异质的题目,可提高信度

C. 测验长度越长,信度越差

D. 测验长度越短,信度越好

【答案】A

【解析】增加测验题目是提高测验信度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并非测验题目越多越好。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遵循报酬递减律,测验过长是得不偿失的,有时还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同时,只有增加的测验题目与原有的题目质量相近时,才能提高信度。

4. 在选择测验项目的形式时,需要考虑( )。

A. 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B. 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

C. 省时、省力和经济

D. 以上都需要考虑

【答案】D

【解析】在选择项目形式时,要考虑以下几点:①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②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③各种实际因素。廖世承、陈鹤琴先生几十年前曾提出以下几条选择的原则:使被试容易明了测验做法;在做测验时不会弄错;做法简明、省时;记分省时省力;经济。

5. 下列关于如何对待测验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绝对可信、准确

B. 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

C. 是决策的惟一依据

D. 其分值高低可作为参考依据

【答案】D

【解析】对待心理测验的正确观点是: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6. 相对来说,心理测验中客观性最高的测验是( )。

A. 神经心理测验

B. 智力测验

C. 人格测验

D. 投射测验

【答案】A

【解析】神经心理测验是在现代心理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脑功能评估的一类心理测验方法,是神经心理学研究脑与行为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神经心理测验评估的心理或行为的范围很广,包括感觉、知觉、运动、言语、注意、记忆和思维,涉及脑功能的各个方面。由于神经心理测验是建立在脑的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客观性与其他几种测验相比较会更高。

7. 测量中施测的标准化过程不包括( )。

A. 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完成测验

B. 施测时采用相同的测验形式

C. 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C. 施测时有统一的时间限制

【答案】A

【解析】因测验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标准化测验施测时,为减少误差的干扰,应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验形式,让被试在规定时间进行施测。A 项,因人力、物力限制或时间冲突,被试不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8. 关于操作测验的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作测验适合团体施测,有利于被试者之间的互动

B. 韦氏智力测验中包含操作量表部分

C. 操作测验不受文化因素限制,因此其应用领域比文字测验广泛许多

D. 操作测验的适用对象比文字测验更为广泛

【答案】B

【解析】韦氏智力测验中包含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

9. 标准九分数是一种标准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它是以( ) 为平均数,以( ) 为标准差的一个量表。

A.5;2

B.6;3

C.8;5

D.10;7

【答案】A

【解析】标准九分数是以5为平均数,2为标准差的量表。

10.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叫,_____又称。( )

A. 复本信度;重测信度

B. 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

C. 稳定性系数;分半信度

D. 分半信度;复本信度

【答案】B

【解析】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指的是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二、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