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増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2.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3.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4.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

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二、简答题

5.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

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6. 你怎样理解麦克米兰提出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答案】麦克米兰提出了一个整合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模型(图)。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行为的最基本决定因素。而且重点在于认知。

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可以表示为:

中的个人(P )的行为(B ),即是关于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在特定情境(s )在这个特定情境中的个人需要(Nps ),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关于这一情境中适当的行为反馈(FS )的函数。

图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对这一模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s )的性质可以从“熟悉”到“不熟悉”分成若干水平。分析情境对于学生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不熟悉到什么程度。这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很重要。

(2)个性特征(Icp )分为常量和变量两种

①常量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认知方式、成就动机、智力水平等。 ②变量特征依赖于情境而变化,如控制点、焦虑、归因等。

(3)个人需要(Nps )决定了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强化刺激,因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4)个人从情境那里得到的反馈(Fs )包括重要他人、群体和学校三大类。

(5)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这一学习模型将影响学习的个人一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分析学生的学习的步骤为: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要了解那些在特定情境中对学习有影响的特征。

②分析个人的需要,同时确定个人作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类型。

③分析情境中的重要他人以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馈,和从群体、组织中得到的信息和指令。

该模型强调要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由于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需要不同,因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刺激也不一样,相应地,每个人的重要他人也各不相同,群体过程和组织特点对他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7. 简述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答案】(1)相互作用的次数 鲁宾和布朗

度的因素之一。

①实验过程:两个人分坐在两间小屋内,面前各有黑红两个按钮,要求被试按其中一个按钮。

的红黑游戏实验发现,相互作用的次数是影响合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