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615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 )的归因。

A. 社会视角

B. 行为主体

C. 刺激客体

D. 情境

【答案】D

【解析】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①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的情况下,归因于刺激客体。②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的情况下,原因归于行为主体。③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的情况下,原因归于情境。

2. 人际互动在结构上强调( )。

A. 自我互动

B. 角色互动

C. 社会互动

D. 行为互动

【答案】B

【解析】人际互动是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3. 以下哪一种领导风格最能让成员满意?( )

A. 独裁型领导

B. 权威型领导

C. 独断型领导

D. 民主型领导

【答案】D

【解析】勒温将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其中,民主型领导风格最能让成员满意,B 项与C 项都是家长管教方式,不是勒温的领导风格归类。

4.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

A. 减少

B. 保持稳定

C. 增加

D. 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5.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

A. 越少

B. 越多

C. 越难预测

D. 迅速增加

【答案】A

【解析】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旁观者人数越多时,人们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低。

6. 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A. 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B. 有利于他人为主要目标

C. 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

D. 不企求他人回报的行为

【答案】D

【解析】利他行为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7.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 )。

A. 灾难性压力

B. 生物性压力源

C. 叠加性压力

D. 精神性压力源

【答案】B

【解析】A 项,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此类压力并不罕见。C 项,叠加性压力是指同时或连续的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压力,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它给人造成的危害很大。D 项,精神性压力源

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8.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嘘声或喝倒彩。这体现了( )。

A. 社会助长效应

B. 社会干扰

C. 去个性化

D. 服从

【答案】C

【解析】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当在开会时,处于群体之中,不易被他人注意到,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也因此降低,就有人会小声的表达对上司的反对和不满。

9.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现象被称为( )。

A. 优势反应

B. 模仿

C. 社会感染

D. 暗示

【答案】C

10.哈格里夫斯研究发现,( )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A. 性别

B. 能力

C. 年龄

D. 成绩

【答案】B

二、名词解释

11.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12.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