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II(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 被动的

B. 主动的

C. 积极的

D. 有效的

【答案】A

【解析】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它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现代观点强调( )。

A. 继续社会化

B. 毕生社会化

C. 早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答案】B

【解析】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毕生社会化(终生社会化)。

3.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 )。

A. 平均模式

B. 中心品质模式

C. 加法模式

D. 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4.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

A. 社会影响

B. 社会促进

C. 观众效应

D. 社会干扰

【答案】D

【解析】社会干扰是指我们从事某些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造成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不同的解释。

A. 态度链

B. 原因群

C. 控制源

D. 行为组

【答案】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向的理论,他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可将人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

6. 社会公众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希望与要求,被称为( )。

A. 角色转换

B. 角色领悟

C. 角色实践

D. 角色期待

【答案】D

【解析】角色期待是角色扮演过程的一个概念。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的个体归因倾)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

7. 态度改变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新态度与原先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态度改变量的关系可以大致上表示为下图中的哪种线形关系?( )

【答案】B

【解析】社会心理学家博克纳等人曾做了一项研究,探讨信息的差异程度与说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起初态度的改变量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到了适中的水平其态度改变量开始下降,即信息差异程度与态度该变量呈倒U 型关系。

8.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

A. 群体思维

B. 群体极化

C. 社会助长

【答案】B

【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9. 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大多数罪犯具有的个性特征?( )

A. 倾向于外向

B. 喜欢冒险

C. 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D. 好交际

【答案】D

10.( )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

A. 哈格里夫斯

B. 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