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工业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答案】财政收支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收大于支有结余; 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 收支相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而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己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
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有时也可能出现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真赤字。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由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实际上己存在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2. 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答案】(1)财政政策的时滞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即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①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
②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决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
耗费的时间。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称为内在时滞。
③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
④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
⑤效果时滞是指从政策正式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
(2)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同样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
(3)财政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差别
①内在时滞的差别
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
②外在时滞的差别
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势比较就较为明显。
a. 决策时滞,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政策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可由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
b. 执行时滞,财政政策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 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财政政策的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
c. 效果时滞,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就要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货币政策要短。
(4)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差别的意义
从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政策的时滞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种时滞进行比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选择有效的政策措施。
3. 为什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
【答案】(1)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一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的汇率制度会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得财政一货币政策的搭配更加复杂化。汇率制度一般分为两种: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币值由外汇市场的供求自由调整,不以人为政策加以固定。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币值保持不变,除非在基本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下才能改变其汇率。
①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力
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当财政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将增加,
同时利率水平也会提高。由于利率提高,净资本流入将增加。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总是
平衡的,因此,净资本流入表示贸易收支赤字。贸易入超降低了有效需求,从而使财政政策失效。
在图中,IS 曲线与LM 曲线相交于E 点,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i 0。和Y 0。政府为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而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向右移动成为IS' 曲线。IS' 曲线与LM 曲线相交于H 点,该均衡点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有所上升。由于利率水平提高,国际资本将流入本国,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将有等额的贸易入超与资本流入相抵消,而贸易入超会使IS 曲线向左移动,退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因此,均衡国民收入水平Y , 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图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力
②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力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一方面可以使利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可以使国民收入水平上升。由于利率下降,资本将外流,通过汇率的变动,将有与资本外流等额的贸易出超发生。而贸易出超使得IS 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在图中,IS 曲线与LM 曲线相交于G 点,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i 0和Y 0。如果政府利用货币政策,使LM 曲线向右移动变为LM ’曲线,那么,LM ’曲线与IS 曲线的交点H 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Y , ,均衡利率水平为I 1,而
的均衡点E 。这时,最后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Y 2。
由此可见,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使LM 曲线向右移动,而且通过利率的下降作用,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利率下降,资本流入增加,汇率下降,导致贸易出超; 贸易出超将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又达到一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