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答案】(1)基础设施的内涵
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2)基础设施的属性
①公共物品。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具有公用性、非独占险和不可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
②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和同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2.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总的来看,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日益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历史走向,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都呈现出共同的增长趋势。
影响转移性支出变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通常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任务较重,加上财政收入水平有限,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经济建设更多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的,加上财政收入水平较高,所以,其转移性支出比重也相对较高。
(2)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状况。财政的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标。当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较人时,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转移性支出必然会扩大,当政府的转移支出政策依照累进方式实施时,转移性支出增长会更快。
(3)经济运行的不同周期。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充分就业自然使劳动者收入水平得到保障,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低些; 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失业率较高时,转移性支出会自动地提高。
(4)国家职能及国家政策因素。一般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经济职能,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社会职能,更注重其社会公平分配政策目标的实现,因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
3. 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投入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财政对“三农”投入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于2004--2006年问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968.3亿元。
②财政补贴。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④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日前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4. 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全局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农村实行休养生息的税收政策。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诀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加快农村人口非农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要靠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义
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里程碑。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史上的一次巨变,标志着我国税收从此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
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原农业税是不同于工商税的一个特殊税种,它的课征对象是农业总收入,但不扣除成本费用或己税的生产耗费,这明显有悖于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的原则。
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取消农业税,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别的步伐。
5.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答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 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 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 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6. 试述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答案】(1)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
①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全面体现国家预算的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人为的随意性,防止“暗箱”操作,加强廉政建设。
②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财政部门控制预算规模和优化支出结构,有利于使用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