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法学院804法理学和宪法学之宪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批评、建议权

【答案】批评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建议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批评权和建议权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而后者则是针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在我国,公民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的途径多种多样,有新闻报刊、来信来访、座谈讨论会等形式。

2. 行政机关

【答案】国家行政机关是指行使国家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其基本特征在于执行和管理。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机关的组织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国家行政权由行政机关掌管,行政机关肩负着广泛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 宪法的指引作用

【答案】宪法的指引作用是指宪法或宪法性法律对公民、国家等主体的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作用。这主要通过权利和权力的设定来实现。

4. 结社自由

【答案】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结社自由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结社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 ②结社应遵循法定程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③结社一般具有固定的组织机构与成员:④结社与一定的利益选择有关。

二、简答题

5. 如何看待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案】对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国家权力配置日趋平衡、科学。国家权力的三个方面都应受到限制:

①中国宪法对行政权的控制将更加科学。这种控制来自于各个方面:

a. 宪法限制。宪法对行政权给子了明确规定,这是行政权必须遵守的底线。

b. 立法限制。拥有立法权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对行政权的界限加以规定。 c. 司法限制。行政诉讼制度为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提供了制度途径,在行政权侵害行政相对人权益

的情况下,相对人可将行政机关诉至法院。

d. 行政自律。行政机关可通过内部措施对行政权进行自我约束,减少行政违法现象的发生。

e. 社会监督。随着公民权利的日渐完善,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媒体监督、参与决策、听证等)对行政权加以监督。与此相应,立法权也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我国,这主要表现为完善的宪法保障机制的确立。

②立法保障机制的确立。由于立法权的行使也可能违反宪法,侵害公民权利,因而依据宪法控制立法权也是我国宪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③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司法权的强化可表现为两个方面: a. 原本由行政机关行使的部分职权将转移到司法机关。

b. 强化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2)公民基本权利将得到重大发展。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将主要旱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迁徙自由在条件成熟时,将会成为公民一项基本的人身自由权。

②政治权利将进一步得到认同,并将更加现实地为公民所实际享有。

③平等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这一制度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使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有了明确的宪法调整,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广泛深入地合作。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在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将会进一步加强。

③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将通过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在政协中的强有力作用而得到加强。 ④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将会朝着进一步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规定了较前几部宪法更为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但从宪法监督的实际看,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法治经济,而法治必须以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为根本出发点。而宪法全面有效地实施,则有赖于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必然是我国宪政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6. 如何理解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分离原则?

【答案】(1)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两个方面,仃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别人的信仰自由,超越了法定界限。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院,绝不允许恢复己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

(2)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分离的原因

一定层面上,宗教和教育都是为了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服务的。宗教能让人们内心平静,有幸福感。国家教育制度是从知识培养入手,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但是二者必须分离,因为宗教遵行的是有神论,但是教育制度遵行的是无神论。而且教育致力于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用虚无缥缈的理论去解决。

7. 简述人身自由的宪法意义。

【答案】(1)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宪法这一条的规定实际上确立了公民人身自由的宪法地位,使之成为基本权利体系的基石。

(2)人身自由的宪法意义

①人身自由是体现公民宪法地位的重要标志。人身自由是公民作为人而表现的基本价值要求,是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身自由制度的完善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结果,反映了人类自我完善的过程。

②人身自由是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权利。在现代宪法体制中,自山通常分为人身自山、精神自山与经济自由等; 享有精神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前提是人身的独立与自由,即首先在人身上成为自由的人,其人身受宪法和法律保障,同时客观卜存在有效的人身自由保障制度。如果公民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其他权利与自由的行使则会失去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人身自由是基本权利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反映了宪政的基本要求。

③人身自由的保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身自由本身体现了人的价值,构成公民与国家之间保持协调的重要因素,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人身自山的价值能否得到尊重,其自山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安定。因此,从法律与制度上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8. 中国的宪法惯例有哪些内容?

【答案】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默认、具有宪法效力的习J 贯和传统。一般由代议机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党领袖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开创先例,并为后人所效法而逐渐形成。宪法惯例是一种通行的、具有较强稳定性和约束力的政治习惯和传统,因而一般国家都存在。我国宪法惯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的修改方式。1982年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方式,但自1988年第一次用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宪法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均沿用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予以修改。宪法修正案的修改方式己成为目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宪法惯例。

(2)关于宪法修正案的提案问题,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有权提出宪法修正案的议案,但在实践中,一般则由执政党中央委员会首先以建议案的形式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