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866管理学综合之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答案】中国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的现收现付与个人账户部分的完全积累同时并存。该模式实行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但分别记账,其中:个人所缴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其余的实现社会互济,计发时实现结构性组合。由于此模式在中国实践时间不长,其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尤其是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运行规则与监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2. 以工代贩
【答案】以工代贩是指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经济的一种特殊扶持方式,是我国扶贫方式由单纯救济转向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
以工代贩建设的重点是修建县乡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型水电站、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邮电通讯,同时帮助灾区修复损毁工程等。政府主要以调拨的实物作为工资,发放给参加工程的贫困农户。这不仅能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建设,还可以使贫困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以利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残补型福利
【答案】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提出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将社会福利制度划分为“残补型’,和“制度型”两种类型。残补型福利指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上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
4. 失业
【答案】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无法发挥,不仅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最大可能地缓解失业状况、降低失业率便成为各国极力实现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
狭义的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失业还意味着失去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社会归属感的最主要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失业威胁着一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按照新标准,失业人员是指年龄在男16岁至60岁、女16岁至55岁,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其中,劳动者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是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5. 公积金基金
【答案】公积金基金是按法律、法规规定,由雇主和雇员缴纳,并记人个人账户,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金。公积金往往只能用于特定用途。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就是公积金基金的一种。
6. 非系统性风险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来源为非全局性、理论上可以通过基金管理者的操作进行防范、化解的具体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管理风险。
7. 生育保险
【答案】生育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女性劳动者因生育而导致收入暂时丧失而对其提供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项目,是一项维护女性劳动者权益的社会保险。女性劳动者在怀孕、生育和护理婴儿期间,必须离开工作岗位,因而会面临工资收入暂时丧失的风险,生育保险的实施便可保证女性劳动者在生育期间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而使自己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
8. 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
【答案】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 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 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 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
【答案】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权益,实现残疾人“平等、参
与、共享”的目标。各国之所以认为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主要因为残疾群体的特殊性。
(1)残疾人群体的特征
①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源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的特殊性,残疾人一般都会有生物器官、组织的缺陷、损伤而使他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更不可能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②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的普遍性特征,残疾人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十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性也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③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④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低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⑤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
(2)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
①残疾预防。它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采取一些行动来避免出现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初级预防)或防止缺陷出现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残疾(二级预防)。
②残疾人康复。它是指国家和社会旨在使残疾人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它具体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回归社会。
③残疾人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
④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a. 利用法律或政策手段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雇用一定比例的残疾人; b. 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提供残疾人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治疗、职业培训等福利服务。
⑤残疾人文化体育。作为影响深远的残疾人福利内容之一,许多国家都把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视为本国体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并予以高度重视。
⑥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3)从残疾人的特征可以发现,残疾人是整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社会的进步,而非个别群体的进步,因此只有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保证时,残疾人可以安居乐业时才能说明社会文明进步。而从残疾人福利的内容可以发现,残疾人福利可以各个方面维护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所以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