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66管理学综合之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服务保障
【答案】社会服务保障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针对普通居民的服务,也有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看,既有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各种“院舍”中对某些特殊困难者的集中服务。当代各国的福利性服务政策行动,主要是基于商业化服务的不足和家庭自我服务功能的下降而设立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利性、个体性、救助性。主要包括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服务。
2. 贝弗里奇报告
【答案】在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又称贝弗里奇报告)为题发表,报告提出在战后,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应当采取三种方式,即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和作为补充基本保障的自愿保险。
贝弗里奇报告还认为,英国的社会政策应以消除贫穷、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等五大祸害为目标,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
该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六项原则,即:①按统一标准发放补助金; ②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捐; ③将负责的行政部门统一起来; ④领取的补助金的数额应当适当; ⑤普遍性原则; ③类别原则。
3. 社会保险私有化
【答案】社会保险私有化是指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面临来自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使社会保险制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智利、阿根廷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放弃了西欧国家那种“福利国家”模式,政府将提供退休收入的责任全部转移到职工个人身上,不再承担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或者通过给职工提供税收优惠或更高的投资收益的选择让职工主动建立个人帐户从而逐步减少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这种新的模式被称为社会保险私有化。
4. 公积金
【答案】公积金是指与福利国家模式下和传统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它产生于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有以下四个特色:
①以雇主与雇员自己为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与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照规定缴纳;
②政府在收缴公积金过程中只充当一般监督角色,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公积金;
③公积金的征缴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即雇主与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账户,逐年积累下来,到受保人退休时再行给付并用于养老等方面的开支;
④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互济性,每个劳动者均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并适用于本人。公积金的用途可由养老扩展到医疗、住房开支等。
5. 完全积累
【答案】完全积累又称预提分摊方式,这种方式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在对一些有关的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将被保险者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的费用总和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优点在于可以用长期积累的基金对付可预见的和未能预见到的风险,缺点在于积累的基金要承担保值增值的风险。
6. 无过失赔偿
【答案】无过失赔偿原则又称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原则,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无论企业或雇主是否有错,只要不是劳动者本人故意所为,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无过失赔偿原则时工伤保险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7. 集中管理模式
【答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项目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的国家里,一般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和业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
8. 法律援助
【答案】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是指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法律服务费用,提供法律帮助等手段,实现其司法权
益的一项法律保障。
二、简答题
9.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性规律有哪些方面?
【答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性规律有:
(1)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律。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有组织地运用经济援助的手段,解决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保障需求,这就使得其必然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任何超越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落后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导致社会危机。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目标首先是为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服务的,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它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2)刚性发展规律。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实践,都揭示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刚性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即社会保障项目往往能增不能减、社会保障待遇往往能升不能降,否则,便会遭到获益阶层的强烈反对,甚至酿成大的社会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不仅在于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而且还在于现代社会保障是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同时其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体系会不断地膨胀。
(3)协调发展规律。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规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①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之间应当协调发展。一方面,项目内容应当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
②社会保障各子系统之间应当协调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各子系统之间虽然保障对象不同、保障内容有别、保障待遇也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体系,在发展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者会激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
(4)多样化发展规律。社会保障的多样化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项目体系多样化。如有的国家具有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而有的国家却只有简单的社会救助及民间福利项目; 有的国家将住宅、教育等均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有的国家却将上述内容排除在外。因此,在基本保障项目相近的条件下,各国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在现阶段的发展表现为多样化。
②管理体制多样化。既有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务的,也有由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 既有完全由官方机构管理的,也有由私营机构参与管理的等等。全世界并无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只有各国认为适合本国的管理模式。
③实施方式多样化。在各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实施中,既有官方直接组织实施的. 也有社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