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做出了重大发展,他与那些庸俗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倾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构起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理论界对卢卡奇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研究偏好于译介,疏之于深入分析,重视对具体问题的阐释,忽略了对理论体系的总体把握,从而未能准确地揭示其理论特色和意义,甚至对某些观点还存有误解。本文旨在凸显卢卡奇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与精髓,通过整理和发掘,使其文学观系统化、明晰化。 (一)总体性人道主义是卢卡奇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哲学基础。 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的核心范畴,他认为这一范畴取自黑格尔,由马克思加以发展。卢卡奇对总体性的见解可分为两个层次:方法论上的和本体论上的。作为方法论的总体性要求全面地、辩证地把握世界,得到正确的知识;作为本体论的总体性则指人和人类社会的内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由此引发出人道主义的要求。卢卡奇基本上是把文学艺术归于认识范围的,因此,文学必须以总体性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这一思想使文学和人的现实活动密切相关,抓住了文学的生命之源。 (二)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包括许多问题,本文拟对反映论、党性和遗产问题加以论述。 1、卢卡奇认为反映论是普遍的认识方式,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文学应符合反映论原理。文学反映不同于照相式的机械反映,也不同于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它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总体地反映现实。文学反映生活的本质,这就是反映的客观性。这一解释还化解了作品有限性和反映对象无限性的矛盾: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卢卡奇区分了艺术、科学、巫术(宗教)三种反映方式,它们反映同一对象——客观现实,产生于人的需要的不同方面。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考察完善了其反映理论。 2、典型论是反映论的艺术载体,是总体性人道主义在美学领中的应用。卢卡奇认为典型也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诸多现象的矛盾统一体;二是指艺术方法,是使对现实的总体把握转化为感性形象的方法。卢卡奇把典型当作现实主义的主要范畴,甚至就是现实主义本身。笔者认为典型理论是卢卡奇现实主义文学观中的薄弱环节,他过分地强调了典型范畴的第一重涵义,把它当成一个既定的标准,从而和总体性的开放要求相矛盾。对创作过程而言,典型的第二重涵义更值得强调,其基本意思是强化和集中,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3、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向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把卢卡奇视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拥护者和宣传者的观点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可以从他对反映论和典型论的见解看到其理论的独特性。其次,在党性和遗产问题方面,卢卡奇也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根本区别。他把党性理解为客观性,而不是党的意旨和愿望。党性是现实自身表现出来的特征,客观现实是高于一切的最终裁决者。卢卡奇还坚持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反对苏联割裂历史的文化政策,反对把资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截然对立起来。这些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并不少见。所以,笔者认为,卢卡奇的观点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精神。 (三)表现主义论争既充分显示了卢卡奇的理论优势,也表现出其理论的弱点。论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进而引发出对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对立评价。卢卡奇在论战中除继续阐述了总体性人道主义、反映论、典型论见解,还从作家的世界观、人民性等角度充实其理论,要求作家参与生活斗争,反映人民愿望。他据此批判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卢卡奇的理论立场是正确的,但他在论争中却未能发挥其辩证内核,使原则和立场绝对化,成为教条的标尺。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不一致是卢卡奇在论战中表现出的弱点。 总之,本文通过对卢卡奇文学观的梳理和分析,将其归结为一个整体。我们的结论是:卢卡奇的文学观是其全部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展开。他的观点有助于某些重要文学问题的解决,而且对认识当前理论、创作中的某些不良倾向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