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从新时期伊始至90年代末,经历了文革时期政治批评独语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发生巨变的大语境下呈现出空前异彩纷呈的盛况,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激荡、最活跃的景观之一。在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正名和越超、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借鉴、对文学批评新模式的探索等潮流的驱动下,花样繁多的文学批评样式应运而生、风格各异的文学批评文本层出不穷。文学批评领域虽然盛极一时,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针对目前对当代文学批评进行系统梳理厥如、批评日渐危机的现状,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状况做出全面的理性反思是当前文学批评家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这将对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是不能离开文学批评的反思的,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批评自九十年代以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批评在失去权威地位的同时也伴随着失去读者的危险。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批评状况而言,重要的已不再是去评价一两个作家或某种文学现象,而是以揭痈自治的勇气去清理批评中存在的一系列顽症,从而重建将抗的批评,即从根本上改变令人不满的批评现状。因而,本文选取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为对象,从对文学批评的反思和重建两个方面,分三章进行透析。前两章分别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纬度反思了新时期以来的诸种文学批评方法──社会政治批评、社会伦理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如由于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盲目崇拜和一味模仿而形成的失语症;由于对审美感受的忽视而造成的微观批评和宏观批评的失衡所带来的宏观批评畸形膨胀的偏瘫症;由于社会、经济等诸多外部因素对批评家的诱迫而导致批评家丧失批评个性和原则立场的软骨症等。第三章则主要以文学批评的重建为目标。在对影响批评的社会诸要素的综合考察中,从客体──批评文本和主体──批评家两个方面对文学批评加以规范。文学批评在发挥其评断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功能同时必须注意批评文本自身的审美性和批判性锋芒才能焕发出魅力;文学批评家必须重视个人的修养,丰富的知识涵养、睿智的洞察能力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将是新世纪批评所必备的素质。 作为笔者思考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到此就结束了,然而,作为介入文学批评的积极姿态。反思并没有、也不会终结,正如雅斯贝尔所说:反思正在途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