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而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目前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有两种看法:一是把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整体,不加区别地探讨其本土特色;二是把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等同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文认为它们都有偏颇之处。为了理清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与新时期中国本土的女性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本文以1986年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式进入我国批评界为线,把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它既不同于新时期初期中国本土自发的女性去认同男性的女性文学批评,也不同于男女对抗的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男女合作的基础上,女性在价值、心理和审美上自主地发现,确认其自身,将仍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 全文包括导言和正文,正文又分为两章。 导言概述写作缘起,并对文章的研究角度和论题的中心词作了必要的交待。 第一章 1978年—1986年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分两部分论述。这是中国本土自发的女性文学批评,它以女性文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按研究角度的不同,可把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批评分为两部分,又划为三个小问题。首先看看汇人主流文学批评和声的女性文学批评。这部分包括两个问题。(一)、许多批评家仍以是否反映了时代主题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其表现如下:(1).肯定了女作家反映“吃饭”与“发展”等重大社会矛盾的作品。(2).肯定了女作家以小见大的爱情、婚姻、家庭题材作品。(3).批判了女作家的“自白小说”。接着指出了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可能致使一些女性文学作品受到不公正待遇。(二)、一部分女评论者尝试着把“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范畴来归纳其特点及美学价值,。但由于立足于传统男、女性性别的差异,并把这差异归为一种先天的本来就有的做静态比较,所以得出了大致和对妇女文学的传统文学批评相似的观点。因此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其次极少数女性文学批评显露出了新时期初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另一面:开始尝试着以主体女性的身份去观照女性文学。这部分论文有的从妇女的地位考察女性文学创作主体,有的从女性社会生活去揭示女性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还有的从女性特有的审美经验去考察女性创作心理过程。虽然数量极少,但却预兆着女性文学批评将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 1986年到现在的申国女性文学批评分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中国本土女性文学;第二部分是西方女权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这时的女性文学批评在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批评的比较中定位。这章重点论述了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1986年以后一部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在西方女权理论的影响之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由“立”到“破”。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先“破”后“立”,而在中国新时期之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是以“立”为主的,直到1986年以后,这种批评姿态才有了变化。(2).“作家”研究胜过“读者”研究。在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以“读者”研究为主。而在我国“读者”研究是自1986年后才出现的,并且在1986年后的受西方女权理论影响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是以“作家”研究为主。(3).男性的参与。男性的参与是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显著不同于西方女权理论的另一个地方,尤其在1986年以后一部分男性学者写出了很有分量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1986年以后中国女性文批评发生变化的另一方面是中国本土自发的女性文学批评,它开始以两性对比的视角取代了新时期初期的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其具体表现如下:(1).论证“性别”研究方法的合理性。(2).以女性视点观照女性文学创作,重新审视了80年代初期的女作家的创作。 由于论题涉及社会、历史、文学理论、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加之才识和时间所限,文中浅显纰陋之处,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