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703公共行政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文化
【答案】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甚至决定行政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行政理念、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因素整合而成的文化模式。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行政文化包括人们对于行政体系特定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习惯、传统和规范等。行政文化的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的特点包括:
①时代性和民族性。行政文化往往因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国度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色彩。
②社会性和积淀性。行政文化是一种社会积淀物,是人们在长期行政活动中知识、经验、理想、信仰、道德、价值的积淀,是通过长期创造、延续、传承而实现的。
③整合性与多元性。行政文化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治国安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区域和人群逐渐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区域使行政文化旱现出多兀的特性。
④普遍性与连续性。行政文化是连续的、持久的和无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经形成将广泛地、持续地影响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
⑤渗透性与隐蔽性。行政文化往往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中,渗透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
2. 行政许可
【答案】行政许可是指行政行为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许可作不同的分类,一般分为:
①根据许可存续的时间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永久的许可和附期限的许可;
②根据许可的程度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
③根据许可的范围不同,将许可分为一般性许可和特殊性许可。
3. 行政立法效力
【答案】行政立法效力是指通过立法行为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具有的效力。是指不同的行政立法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在适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差别,又称“行政法律规范的效率等级”。其含义,首先表现为规范的作用差别; 其次它存在于法律适用的全过程; 再次其效力不同的原因在于行政立法主体的地位不同。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
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目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4. 诱导性行政方法
【答案】诱导性行政方法是指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其通过有效利用非强制手段,使行政人员和公众自动、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行为和活动。
①诱导性行政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政府和管理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和谐地去行动。
②诱导性行政方法综合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其内容复杂、手段繁多,主要可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激励两种方法。
5. 华盛顿共识
【答案】“华盛顿共识”是指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1989年在《华盛顿共识》一文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推进其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主张包括十项内容:财政纪律、公共支出优先性的转变、税收改革、金融自由化、汇率、贸易自由化、外国直接投资、私有化、放松管制和产权。“华盛顿共识”全面和透彻地表现了新自由主义的价值基点和理论逻辑,实际上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因此,其被作为新自由主义擅变为美国的主流经济学、主导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标志。
二、简述题
6. 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答案】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平等和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在_者之间进行折中。折中的途径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_者兼顾,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
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7. 简述行政责任体系的一般特征。
【答案】(1)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首先,责任是指分内之事,即有义务作为或者不作为。其次,是指一定的行为主体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负责,即承担行为责任。最后,是指违背义务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追究和制裁。
②行政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政府由国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产生,因而要对国民负责,政府公务人员则由职位所规定,分担政府的责任。
③行政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性的肯定和保障,并以国家的强制力、包括政府强制力为后盾发生约束力。
④行政责任是一种道义责任。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遵循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作为”和“不为非”,在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对公务过错进行自我责备和反省悔过。
(2)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由社会公德和社会舆论所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行政行为主体对国家权力主体(内阁制国家间接表现为对代议机关)承担尽责效力、谋取利益、提供服务、遵法执行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法律的性质。
②与行政权力的下授和首长责任制相一致,行政下级对行政上级承担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提高效率、遵纪守法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行政法规(包括行政规章制度)的性质。
(3)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在承担一定义务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履行义务的方式,才能实现和保证这种义务。履行义务的方式即规定性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制度。国家权力主体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向政府规定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政府则通过自身的再分配,将宏观的工作任务分解委派给各个行政机关以至政府官员。各个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还可以本着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的精神,主动开展虽未明确委任,但确实有益于社会的行政活动,即通过自身主动的行政行为,为全体国民服务。
(4)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从国王不能为非、国家无责论到国家豁免说、国家免责论,再到国家过错责任、国家无过错责任,行政责任作为一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入繁、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行政责任的载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必须按照法律规范其行政活动,以履行其“公仆的责任”。
(5)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
①行政责任是国家整体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在国家整体制度内部,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的行政行为受到以法律为主要形式的明令或原则规定,并在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官员发生相互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