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79土地资源管理综合之土地资源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2.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土地评价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因素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二、简述题

3. 简述我国当前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除去约占27.34%的未利用地,含荒漠、永久积雪、冰川和岩石裸露山地等,及3.71%的城市、工矿、水利、交通用地外,只有68.95%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高于原苏联(10.2%)和加拿大(4.7%)低于印度(55.5%)、日本(44.0%)。这种情况完全是

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所造成的。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

15%的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均衡,全国85%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份,(自

治区)(不包括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因此,垦殖系数在省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我国森林总蓄积量97.89亿m ,占世界总蓄积量3840亿m 的2.55%。我国森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为96m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4m )。我国人均森林蓄积最为8.6m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8m )。

(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耕地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第 2 页,共 40 页 333333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设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加,1986~1995年全国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500万hm 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10年共占耕地966万hm ,而耕地的面积却不断地减少,20世纪50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为0.2hm ,预计2030年将降至0.05hm 。

4. 用地布局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用地布局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用地布局时应紧密结构生产布局,承认并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经济规律,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务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果高、投资见效快的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生产部门和种类的用地要求。

同时,由于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和价格比例而最终影响到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所以在用地布局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定特定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用地的位置。

根据用地单位(或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是解决胜地布局问题的一条原则。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用地单位(或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之相应的吸引到某个区位。

(2)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地布局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各种用地安排在适合该种用途的地段上。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要适合土地性质,即遵循一条客观规律一一适地规律。这就要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根据适地规律的要求和不同土地的性质,做到因地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只有因地利用,才能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

适地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布局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和树木,饲养不同畜禽和鱼虾,合理布局相应的用地,才可能获得高额丰产。只有按照适地规律办事,才能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兼顾居民点与用地及用地之间联系的原则

居民点和农用地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畜牧业与林业、稻田与养鱼、果树与养蜂、果园与苗圃、蔬菜地与温室等等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将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用地(如果园、

,运输量大、花工多的作物(水稻、棉花等)用地配置在居民点附近; 青绿饲料基地配蔬菜地等)

置在畜牧场附近; 工、副业原料基地配置在居民点和工、副业生产中心附近。

(4)要遵循为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利用条件的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农用地配置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减少机具的空行长度和空行率,降低生产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这项条件在配置农用地时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

为了满足这项要求,在配置用地时,必须保证各种农用地地段有规整的外形,集中连片,以减少拖拉机的空行率和油料消耗,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机械效率; 保证及时完成田间各项作业,

第 3 页,共 40 页 2222

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此外,配置农用地时,要为其内部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建筑物,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

5.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答案】(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①土地利用数量分析。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问。土地利用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重要的物质条件,各部门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土地,都是以占用一定面积土地作为其活动范围,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用地上的比例关系。

③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分析

土地的利用现状,就不仅仅要分析土地利用本身,而且还要把影响土地利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④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评价土地的收益性,因而最重要的分析就是效益分析,效益分析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最终母的和根本归宿。

(2)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方法

在逐项计算上述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应对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或对于不同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排序,为此必须解决不同量纲评价指标的处理问题。评价系数法是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和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通过评价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利用水平,及其在所在地区内的地位,指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有待提高和完善的方向。

6. 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答案】(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作为资源,土地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提高其生产率。但人类却绝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增加土地的面积。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虽然历经多次地土地是自然产物,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

质变化(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风雨的侵蚀以及人力的搬动等)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

第 4 页,共 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