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综合之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2. 科斯定理
【答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即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二、简述题
3. 何谓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答案】(1)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方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
(2)土地统计管理的内容
土地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和土地质量统计管理。
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调查统计,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据以量算各类用地面积,经汇总取得以行政区划(省、市、县、乡等)为单位,按土地使用单位、用地类型为序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资料,并为各土地使用单位建立土地台账和土地档案。
土地质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分类和土地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质量的分类统计,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质量数据。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有关成果均反映在相应的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评价图上。最后按照土地质量等级进行不同等级土地分类统计。
4. 土地统计数据库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统计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土地统计信息
基本土地统计信息,主要包括土地类别、数量、权属、质量以及人口、社会统计等与土地统计有关的信息。
(2)研究应用软件
研究应用软件,主要包括土地统计数据库应用软件以及数据输入、输出等处理软件。
(3)成果输出
成果常以报表、文件、各类统计图形、数字等形式输出。
基本土地统计信息是土地统计数据库的基础,研究应用软件则是加工、处理、分析基本土地统计信息的工具,而成果输出则是建库的最终目的。土地统计信息通过软件的处理、分析后,将所获取的成果按不同形式输出,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5. 简述我国士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体系。
【答案】计划指标是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和数量表现,通常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等四类。
①农业生产用地计划指标。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指标。为反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情况,还可以列出耕地改园地、改鱼塘、改林地、改牧草地的计划指标。
②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指标。农村道路是指村际道路、村组道路以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用道路(不含田埂)。农田水利用地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干、支、斗农渠用地。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村个人建房用地计划指标。 国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是指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和城市大集体所有制投资、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或准许建设的各项基本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地质勘探、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物资供应、科研文教卫生、社会福利及城市公用事业等。
乡(镇)集体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是指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计划指标。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村、组办的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等五个层次组成的。行业,有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等。乡(镇)村公共设施,包括交通道路、桥梁、供电、通讯、公共厕所、煤气供应等设施。乡(镇)村公益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事业。
农村个人建房用地计划指标,是指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使用集体土地建设住宅的用地计划指标。庭院经济用地不包括在内。
④土地开发计划指标。包括荒地开垦、废弃土地复垦、滩涂围垦等计划指标。
6.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其简要说明。(注:给出简要图示)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
图 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
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化。
⑤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