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史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2.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3. 《阿诗玛》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影片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加之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性的神话情节,使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西班牙第三届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

4. 《南征北战》

【答案】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导演成荫、汤晓丹。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当年指挥过这些战役的高级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影片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生活内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1952年版为黑白影片,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拍了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

5.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6. 吴永刚

【答案】吴永刚(1907-1982)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演、编剧。1934年由编导《神女》而一举成名。《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

二、简答题

7. “文革”后期的中国影坛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影片上映?

【答案】(1)重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年轻的一代》等。这些影片根据过去的黑自片题材重新拍成彩色片。江青本打算将这些影片拍成故事片的“样板”,但在“三突出”原则束缚下,影片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虽然在技术方面超过解放初期的水平,但总体质量上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2)战争片:文革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有《车轮滚滚》《长空雄鹰》《渔岛怒潮》《侦察兵》《枫树湾》《碧海洪波》《激战无名川》《南海风百》《难忘的战斗》等。这类影片历来是观众比较喜欢的,而且风险较小。

(3)阶级斗争电影:这类影片的代表作有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火红的年代》《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等。它们在题材上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战胜阶级敌人,同时又帮助、教育了那些阶级觉悟不高的领导干部。这类影片,在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的原则,追求“高、大、全”,这甚至表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上,《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高大泉。1974年7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生产座谈会”,要求要敢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形象”。这是对这一时期“阶级斗争”题材电影的很好概括。

(4)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是文革时期儿童片的经典,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潘冬子成为那时儿童的偶像,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5)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新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译可以上溯到1949年长影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在“文革”开始后却全面停顿了下来。当时人们能够看到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等少得可怜的几部。直到1969年,对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工作才重新开始恢

复,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与我们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6)阴谋电影:“文革”后期,出现了一批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后来被定性为“阴谋电影”。阴谋电影,专指“文革”后期“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文艺工具,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目的所拍的影片,这类影片己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它随着“四人帮”的兴风作浪而跳上时代的浪尖,也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销声匿迹。

8. 什么是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答案】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成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处境,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话语背景中,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了不同的电影形象。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为:(1)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了娱乐电影路径。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 《孤儿救祖记》(1923)《. 劳工之爱情》(1922), 《火烧红莲寺》(1928). 《歌女红牡丹》(1931), 《姊妹花》(1933)等,这些影片对中国电影诸种制作方式有开山作用,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还创办了20世纪初中国一线电影制作工厂一一明星影片公司。

(2)第二代导演为蔡楚生、吴永刚、孙瑜、费穆、沈西冬、沈浮、袁牧之、桑弧。在1934至1949年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辉煌,代表作品有: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1934), 《新女性》(1935), 《桃李劫》(1934), 《大路》(1934), 《马路天使》(1937), 《十字街头》(193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 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1947), 《哀乐中年》(1949). 《太太万岁》(1947)。这些电影催生了轰动一时的明星,如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金焰、赵丹、周漩、白杨、石挥,并树立了联华、文华两大电影公司的中枢地位。

(3)第三代导演的典型人物有“北影四大帅”一一崔鬼、水华、成荫、凌子风和“南北二谢”一一谢晋、谢铁骊。他们在创作卜受到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的影响。这批导演集中在新中国电影的三大生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创造丁两次创作高峰(1959年和1964年); 由三种背景的导演队伍(来自旧上海的老导演、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培养的青年导演)组成。这一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电影基地,创办了正规培养人才的电影学院,拍摄了数}部经典影片,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但此时期意识形态至上、艺术人员自由度不足、创作是单向度发展,而体现这一阶段特征的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上游走于权力与权力之外,在艺术上遵命大于独创。

(4)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影本体论冲破中国电影创作中根深蒂固的戏剧影响。第四代导演的出现给电影界带来了一个以往未曾提及的名词:学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