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史之中国电影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姊妹花》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郑正秋编导的家庭伦理情节剧巅峰之作,改编自郑正秋编导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影片以孪生姊妹大宝、二宝的不同命运和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著名影星胡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角色。《姊妹花》故事情节中伦理内容与社会内容相结合,契合观众对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观众共鸣,创造了当时国产电影连映60多天的最高纪录,并成为郑正秋和胡蝶各自的于七表作。

2. 《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3. 吴永刚

【答案】吴永刚(1907-1982)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演、编剧。1934年由编导《神女》而一举成名。《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

4.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5. 郑正秋

【答案】郑正秋,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1913年他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3年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同时代的导演相比,郑正秋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他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

教化民众的作用。其代表作品还有《妹妹花》《玉梨魂》等。

6. 样板戏电影

【答案】样板戏电影是“文革”十年中出现的独特的电影类型,有着浓重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电影是当时(尤其是1970至1973年四年问)内地观众“唯一”的银幕娱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导演是谢铁骊。《沙家派》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导演是武兆堤,这部电影受到毛泽东的关注,最后的剧名也是他亲自定的。

二、简答题

7. 简述“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思想)。

【答案】左翼电影运动是zo 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左翼电影理论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洁明快、质朴真挚,使银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左翼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革新了中国电影陈旧的面貌,因此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第一部左翼电影是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作的《狂流》,其他代表作还有:((春蚕》《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和《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

8. “恢复时期”电影创作情况如何?

【答案】1977年和1978年共生产故事片50多部,大致可分为:

(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有《十月的风云》,第一部正面反映与10多部。

(2)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有《大河奔流》等10多部。

(3)惊险样式影片有《黑三角》《猎字99号》等7部。

总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前,全国处在新旧交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电影创作也受到政治的制约,处于徘徊状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

9. 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她们被人蹂蹭,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

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三、论述题

10.为什么说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答案】抗战的爆发结束了30年代电影的繁荣局面,中国的电影版图被破坏,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具体表现为:

(1)上海于1937年11月沦陷,部分电影工作者撤到大后方的武汉和重庆,国民党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国营的电影厂,如中电、中制等。

(2)部分电影人退入上海租界或南下香港继续从事电影创作,此时的上海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

(3)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建立了傀儡电影机构,如东北的“满映”。

(4)解放区后来也开始建立起人民自己的电影事业。

综上,中国电影从此被战争分成了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等不同部分。由于战争形势下各地区环境的不同,各部分电影在思想和艺术面貌上都很不相同,中国电影出现了空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11.“十七年”培养了哪些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等举例说明)?

【答案】“十七年”电影的一大成就是培养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1)电影剧作家有海默、林杉、于敏、李准、梁信、孙谦、马烽等。

(2)摄影艺术家北影厂有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等; 上影厂有吴蔚云、黄绍芬、许琦、周达明、罗从周、陈震祥、沈西林等; 长影厂有王启民、王春泉等。

(3)电影美术艺术家有池宁、韩尚义、丁辰、秦威等。

(4)电影导演艺术家北影厂有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添、谢铁骊等; 上影厂培养了郑君里、谢晋、鲁韧、白沉等后起之秀; 八一厂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导演王苹以及严寄洲、李俊等; 长影的导演艺术家有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

(5)在电影理论家方面,郑君里在从事电影创作的同时,也钻研电影理论,结合自己导演创作经验,撰写了《画外音》这本理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