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7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1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5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外影视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1
一、名词解释
1. 《孤儿救祖记》
【答案】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拍摄,首开社会片先河。影片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与主张贫民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不仅在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是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
2. 《春苗》
【答案】“文革”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导演谢晋、颜碧丽、梁廷铎,李秀明饰演田春苗。影片产生于“文革”后期。由于国内多年缺少新的故事片,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不过,影片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但由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渗入,这个形象成为“文革,,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
3.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4.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5.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
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6. 张暖忻
【答案】作为第四代电影人中女性导演的代表,张暖忻为中国电影艺术创新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1985年的《青春祭》是散文式电影中的出色之作,影片一主要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视听的影像化,影片纪实风格浓烈。
二、简答题
7. 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8. 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
②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③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④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2)主要成就
①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与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其一,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 其二,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其三,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现实主义传统形成。30年代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兴盛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一些前所未有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
②完全有声片的成熟。30年代是默片和有声片相交织的时期,最终有声电影取代默片,达到
成熟地步。中国电影的早期有声片经历了从片外发声到片内发声,从配乐发声到对白发声,从片断发声到音画协调的过程。电通公司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第一次呈现出中国有声片声画协调的特殊魅力。
9. 概述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时期中国电影概况。
【答案】(1)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是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的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告别了“文革”,奄奄一息的电影缓缓复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与世界电影隔绝犷漫长时期后,中国电影开始丁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
①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一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 观念转化一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
②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 文化批判一影像美学期(1984-1987年)。
③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一艺术分化期(1987-1989年)。
(2)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以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 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 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卜而非技巧模仿卜达到了新的阶段。
文化批判一一影像美学期。1984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象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三代影人佳作仍在,第四代成熟作品不断涌现,第五代耳目一新创作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辉煌局面。
(3)艺术经验总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创作的极人丰富,样式的多样化,艺术变化的出入意料,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学上,这一时期开始了电影与人的极大靠拢,生命意识的增强是令人惊叹的,包括:
①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②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③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④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