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6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0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5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0

一、名词解释

1. 黄建新

【答案】黄建新是第五代电影人中出色代表之一,是艺术埋想阐释和关注社会现实结合较好的典型,他对新时期都市电影的探索表现,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建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现实与电影理想相互关系的一种表征,即从对传统无所畏惧的反叛与创新开始,表现出努力实现个性理想的独特果决倾向,进而融合传统。他80年代就以《黑炮事件》的艺术探索突兀而出。90年代以后表现都市生活的《站直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求求你,表扬我》等获得很高声誉。

2. 《武训传》

【答案】《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于1944年创作的歌颂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义举的电影。1950年,《武训传》上映后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然而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武训历史调查记》的文章,认为影片宣扬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引发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2012年《武训传》沉寂60年之后公映。

3. 袁牧之

【答案】袁牧之,30年代出色的影、剧艺术家,1934年写出第一个电影剧本《桃李劫》,并担任影片主角,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1935年,袁牧之又主演了《风云儿女》,扮演了浪漫诗人辛白华,也获得好评。1937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马路天使》,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

4.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5. 孤岛电影

【答案】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由于电影界在

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资本,因此,这一时期商业片发展繁荣,歌唱片一、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代表作品有: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上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 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在揭露现实的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6.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二、简答题

7. “十七年”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1)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现代与当代革命史,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和普通的劳动者,以及他们成长、战斗的历程和生活的环境。“十一七年”的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民、中国的风土人情。

(2)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力图体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一类人物有着较为复杂的性格特征,塑造好他们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功力。

(3)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电影艺术家,这些电影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由于经历的干扰比较多,“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比较迟缓,影片数量少,17年一共生产故事片600多部。从质量上看,虽然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一些优秀影片,但多数影片的艺术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致使不少影片存在虚假、说教、拔高、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不够。人物类型简单化,人物形象脸谱化。《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这样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较成功的影片,反而遭到批判。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这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

8. 为什么把“孤岛”时期的电影现象称为“奇观”?

【答案】从1937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一时期的上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两个特殊的行政区域一一由英、美、日三国统治的公共租界和由法国管辖的法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碍于外交原因,暂时没有进驻租界。租界地带就成了一座处在包围圈内又偏安一隅的“孤岛”。留在上海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逐步恢复了制片工作,开始拍片,这就是所谓的“孤岛电影”。

9. 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 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三、论述题

10.《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的战后电影的成就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艺术成就:

①影片采取的是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发展脉络、层次非常清晰。这种戏剧结构框架以线性结构为核心,与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的共同推进,形成了一种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结构方式。

②影片没有时空的交叉跳跃,却并未忽视电影时空表现的巨大潜力。影片的人物刻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尤其是张忠良这一人物,《一江春水向东流》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如不少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等都相当成功。

③《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战后电影具有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一改30年代电影那种摸索徘徊的局面,在戏剧式电影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是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结合的典范之作。

(2)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有时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影片的情节叙事,而对电影视听形象的更丰富的表现潜力的挖掘的注意力则显得不够注意;

②在电影技巧上的大幅度进步的同时,更广泛的银幕形象表现潜力的挖掘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