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 它有什么优点?
【答案】(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闭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 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差别阈限为1/2(上限一
,求得的差别阈限称为75%的差别阈限。下限)。
(2)75%的差别阈限的优点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对差别阈限测量时,如果要求被试对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关系做两类
,50%对应的刺激的强度并不符合差别阈限的定义。这个刺激强度表示的意义是判断(大或者小)
被试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且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那么,被试无法区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实际上,差别阈限是有差别和无差别的分界。因此,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在恒定刺激法两类回答测量差别阈限时,75%和25%的次数对应的刺激值分别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和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的差别阈限。
2. 脑认知成像技术对于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脑认知成像技术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它对于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在科学史上人类第一次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的智力活动。就象天文学的发展有了望远镜,生物学的发展有了显微镜一样,认知科学的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对于人类关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其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
(2)认知神经科学的目标就是应用各种现代技术,尤其是应用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来研究“精神(智力)和大脑关系的问题”。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认知神经科学实现其对大脑活动的观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是认知神经科学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这些脑认知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大脑活动时各种电磁、生理、生化等参数的变化,探索认知和智力活动的机制。其中,常用的
,高分辨率的脑磁图(MEG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代表性技术有:高分辨率的脑电图(EEG )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以及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等。
3. 怎样研究错误再认?
【答案】Roediger 和Mc Dermott发展出了研究虚假记忆的聚合联想范式,也称DRM 范式。
(1)实验材料
在Roediger 和Mc Dermott 的研究中,选用Deese 研究中使用的6个词表。每一个词表包括12个单词,词表围绕某一个未曾呈现的词展开,这个词称为“关键诱饵”。
(2)实验程序
①学习阶段
a. 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听一系列的单词,单词由研究者大声读出。在朗读每个词表之前,朗读者提示被试是第几个词表。
b. 在词表的单词全部呈现完毕后,提示被试开始回忆。指示被试先回忆最后呈现的几个单词,然后回忆其它的单词。要求被试写出他们确信呈现过的单词。
②再认阶段
再认词由学习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习过的词(有关诱饵)、无关的未学习过的词(无关诱饵)组成。要求被试在4点量表上判断每个单词是否呈现过。再认测验的时间由被试自已掌握。
通过被试对单词的判断探究错误再认的规律。
4. 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案】(1)实验目的
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
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 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
(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 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 作为被试内变量。自变量A 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自变量B 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所示。
表 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
(4)数摒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5. 元记忆是如何对客体记忆进行检测与控制的?
【答案】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可以将记忆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客体记忆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而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在客体记忆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以及提取等阶段,在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元记忆的监测与控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识记阶段
①在学习之前,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对将要识记项目的难易度的预见性判断,元记忆的控制作用表现为预先选定加工模型。
②学习过程之中,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JOL (学习判断)与FOK (知晓感)判断,元记忆控制作用体现为分配学习时间(指由学习者自我进行的学习; 选择适当的加工策略; 确定何时终止学习过程)。先作出JOL 与FOK 判断,形成对学习中现在所掌握的状态的元记忆估计,与应达到的学习标准进行比较,若少于该标准,则由控制作用决定继续学习(分配下面学习的时间,从元记忆库中提取适当的加工策略来进行学习); 再形成新的FOK 、JOL 。直到达到标准,输出答案时才终比学习。
(2)保持阶段
主要的元记忆活动是维持前面已习得的知识,可利用元记忆监测去判断,确定那些在保持测验中没有回忆出来的项目还应进行多大程度的再学习,并决定对其分配合适的重复学习。
(3)提取阶段
个体开始、继续或终止某一搜寻过程中可能涉及若干元记忆成分。一方面,元记忆对提取的快速开始和终比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搜寻过程中,对搜寻不出的项目是否继续搜寻还是终止,也与FOK 有关。这取决于动态的FOK 的强度,当强度降低至维持搜寻所要求的阈限以下时,搜寻过程会终止。
6. 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