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答案】(1)自变量混淆的定义

自变量棍淆是指由于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

(2)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应从刺激的控制方法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考虑。

①刺激的控制方法

a. 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 检查点的确定,对于连续的自变量,所选检查点的数目要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一般为3~5个。

c. 自变量的范围,对于连续的自变量,选择检查点的范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 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a. 用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b. 用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c. 用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d. 用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2. 斯滕伯格如何运用加因素法证明了短时记忆信总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答案】斯滕伯格通过“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这一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典型实验,证明了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1)实验的一般程序

,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

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

(2)实验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滕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记忆表的大不仅改变y 截距,而不改变直线的斜率,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问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他假定对应于不同大小记忆表的余下三个阶段的反应时间是不变的。

,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第三阶段,分别计算Y 反应(肯定反应)与N 反应(否定反应)

都是N 反应时长于Y 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 反应比产生Y 反应难。

第四阶段,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 或N )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即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3)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根据斯滕伯格的观点,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3. 过滤范式具体包括哪些范式?

【答案】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范式:

(1)双耳分听范式

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者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者随意再现。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对单通道过滤器模型进行了验证。

(2)整体—局部范式

Navon (1977)提出了整体一局部范式。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构成,如整体的“H ”是由局部的“T ”组成的。实验呈现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是一致的,另一种是不一致的。该范式的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整体一局部的一致性和注意的指向(被试注意整体或者注意局部)。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必须报告局部字母时,如果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小符,那么反应时变慢; 而当被试报告整体字母时,局部字母是否与整体字母相符,反应时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根据这个结果,Navon 得出结论认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该范式对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很有用。

(3)双侧任务范式

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自变量是中央字母与两侧字母的一致性和距离,因变量是被试报告中央字母的反应时。实验结果是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致

时反应时往往变慢; 但是,如果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两侧物体的干扰作用反映了被试无法把注意完全集中在目标上。此范式对于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的研究很有用。

(4)负启动范式

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作出反应。比如,呈现重叠的黑色和自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每个自色字母的名称。当前一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个试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试的反应时变慢。这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被识别并记住了。该范式常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4. 什么是兴趣区? 兴趣的类型有几种?

【答案】兴趣区(AOIs )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按照大小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词的某一部分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一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小,如汉语词或字的一部分(如偏旁或部首)。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词(或字)。

(3)以句子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句子。

(4)以图形的某一部分界定为兴趣区

在图形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图形的某一部分。

5. 信号检测论与古典心理物理法的差别是怎样的?

【答案】信号检测论是对古典心理物理法的继承和发展。信号检测论区分了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古典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仅仅能判断感受性的有无,不能区分感受性与判断标准,但是它能很好地说明感觉的概念。二者的具体差别可从基本阈限理论和测量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1)基本阈限理论存在差别

古典心理物理法的阐限理论认为作用于感受器的一个刺激,引起一系列的冲动,在大脑中枢发生了一种效应。阈限是一个固定点,被试的判断连续对应于反应的连续,当刺激超过最小量—

,当刺激低于阈限时,被试就判断“无”—阈限时,被试就判断“有”。

信号检测论认为被试觉察信号有一个中枢神经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每次刺激呈现,时刻都在变化。信号总是在噪音的背景上产生,信号的影响和噪音的影响都被假定为正态分布。人类觉察是建立在统计决策论的基础上,被试选择一个标准,当给定的刺激超过这个标准时,被试就反应

,否则则说“无”,这个反应标准就是阈限。 “有”

(2)测量方法上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