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2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13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25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36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46
一、名词解释
1.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2.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3.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5.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6.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8.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二、简答题
9. 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的?
【答案】王道与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诸侯图存应运而生的政治理论。
(1)王道
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推行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
(2)霸道
霸道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指“以力服人”用暴力进行统治。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3)孟子之道
①基本原则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表明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予之所需,弃之所恶。
②具体措施
对士人的“尊贤使能”对商人的“廖而不征”对农人的“助而不税”等等。孟子由此而发展出一套“王道”政治论。孟子的“王道”政治论,要求圣王、主张用贤、提倡与民同乐。要求国王君主行仁政,保证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赢得“民心”而无敌于天下。
③“民心”与“天意”
孟子把“天意”与“民意”看作是同一的。正因为“民意”具有如“天意”般的重要意义,所以孟子在提出“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理念。由此,孟子把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于“民心”和“民意”。
④意义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激烈,“民心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孟子以“仁心”行“仁政”虽在治国目的论上不具现实性,但在治国的手段与方法上具有重要意义。
10.《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11.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案】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