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荀子·解蔽》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即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了片面性,由于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要做到不因对彼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事物的认识; “静”是指不要因为假象或幻象干扰自己正确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2.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3. 本心

【答案】“本心”是陆九渊哲学的重要概念,陆九渊的学问强调“发明本心”这一概念主要来自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指人的先验的道德理性,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发动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它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得来的。道德修养的功夫,就是要去掉物欲和意见,而恢复本心。一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最终是由于“失其本心”。陆九渊的本心并不是主观的意识,而具有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意味。这方面有点像朱熹所说的理。但是,他的“本心”比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力,而朱熹的“理”客观法则的意味比较浓。

4.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5.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二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

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6.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7. 《论六家要旨》

【答案】《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8.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二、简答题

9. 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学说。与朱熹“知先行后”说相对。“知先行后”导致了后学“知而不行”的流弊。阳明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后果,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认为:“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把知与行相混同,以知消行,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1)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这里说的“本体”是本来状态、属性的意思,即“知行”就其本来状态、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阳明“知行本体”这一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的,即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同时并在、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互不

相关的。更不能说有一先一后的关系,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的现象。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知是行之始”就是说对于外部行为的展开来说,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从此意义上可以说,知就是行。“行是知之成”行对于知来说,是思想观念的完成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也可以说就是知。从这方面看,知行两个范畴是相互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3)真知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认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谓的“知”一定包含着行,“知而不行”只能算“未知”。即使在一般的认知活动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己自寒了,知饥必己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就我们痛和寒的感受(即知)来说,必定是我们亲自体验过(即行),才能够获得。可见,在这种情况中,知行也是不能分开的。阳明又举例了说明要想获得知识,同样离不开亲自参加实践。阳明肯定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正确的。

(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阳明强行行必须有知作为主意,不能脱离知的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行。所以他说:“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明觉精察”就是用来形容知的特性的词语。另一方面,知也不能脱离行,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即“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真切笃实”是用来形容行的词语,阳明却用来说明知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即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规定,不可割裂。

总之,知行合一说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反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状况而发的,也是与其“心即理”和“良知”学说有内在联系的。

10.简述荀子“礼论”的要旨。

【答案】“礼”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

(1)礼有三本

礼有三本,意即,礼有三个本源:生命的本源——天地; 族类的本源——先祖; 政治的本源——君长。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安定人民。在这里,三本是指人的生命、族类的本源以及政治的主导。祭祀天地、先祖以及尊重君师的礼俗渐渐演变为礼制。礼制的目的在于安定人心和使社会秩序化。

(2)礼义的起源

荀子认为,礼义起源于对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的限制,起源于有限的社会资源与人类无限的欲求之间的矛盾。

(3)提倡“以礼正国”

①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因此他所主张的“礼治”是指通过社会分工来确立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②《王制》中记载:“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