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2.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3.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4.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5. 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来看,本门学科与人类社会实践、科学进展有何关联?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和实验期。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这三个时期来看,它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1)在思辨期,也就是在哲学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的阶段,正是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恐惧而形成宗教,而宗教又被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等等。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类社会实践水平较低,对自然和社会的哲学解释相对简单朴素,而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最初提出则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先验论哲学观点。这个时期里,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社会心理思想,虽然这些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甚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相对来说依然是较为零散和思辨性的。

(2)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绘期,是社会心理学孕育并产生形成最初学科形式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对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历史背景为:

①从17世纪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高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厚的社会基础。

②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条件。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的道德、犯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这样的社会现实也比较迫切的寻找合适的解决措施,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产生成为了必然。

(3)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重要的历史背景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这样的现实情况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②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众多,课题广泛,且有

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众多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这也与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6.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7. 沟通障碍与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可能发生怎样的联系?

【答案】(1)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是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沟通顺利进行的问题的总称,是沟通过程的要素之一。沟通障碍有可能出现在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误用沟通方式、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没有相同的背景等。

(2)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是由七个要素组成的,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这七个要素是有一定方向并且彼此作用的一个整体。

(3)二者可能发生的联系

人类的沟通经常发生障碍,沟通过程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对沟通形成障碍。

①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如得相思病而成日坐立不安的人会认为自己是病了而不是爱上了某一个人。

②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如爱的感受没有被转换成让被爱者可以理解的语词表达。

③误用沟通方式。如以不适当的讨好来表达爱慕。

④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如将爱慕者表达的关怀和帮助解释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