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2.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3.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4.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
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 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有XYY 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 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
)早期的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
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哈格里夫斯(
良心理。
第三,居住区
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能导致犯罪倾向。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外来人口居住区的犯罪率比较高。
)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
第四,职业
人长久受职业的影响,也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点,其中的不良影响会引发或者増强犯罪倾向。低职业者一般收入较少,因而在价值观中十分注重金钱。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难免增强唯利是图倾向,导致犯罪。
b. 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的原因
某些社会环境会刺激某些超强的、畸形的欲望;
某些社会环境会灌输和传授反社会或者违法的价值观念;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个体的挫折感和攻击、发泄倾向;
某些社会环境会引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敌视;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引导或者迫使人去学习、运用违法的行为方式;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使人自由放任,朝向犯罪方向发展。
③先天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a. 人的先天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潜能两个方面,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潜能都不完全相同,具有导致犯罪倾向的不同可能性。由此,可将先天素质视为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b. 社会环境包括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因素及其组合,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都不完全相同。由此,也构成了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c. 在先天素质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与在社会因素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导致两类变量间的不同关系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即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犯罪倾向。
d. 犯罪倾向是在无数个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增强的。几乎每个人都存在“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先天素质,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社会环境,因而每个人都存在犯罪倾向。犯罪倾向在社会成员中的强弱分布也是一个连续谱系。
6. 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如果犯罪由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
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果第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犯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恐,继续犯罪行动。
(2)犯罪与环境因素
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着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