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増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2. 态度与偏见
【答案】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它与态度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非认识之上。
3.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
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4.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二、简答题
5. 民族文化与领导行为和领导有效性的关系是什么?中国民营企业领导行为有何利弊?
【答案】(1)关系
①文化指引和制约着领导者本身的行为选择;
②特定文化下被领导者的特点决定着特定领导行为的效果。
领导方式的选择必须考虑所在国家的文化,一般而言,专制型的领导方式适合于高权利距离的文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更适合于低权利距离的文化。
(2)利弊
①专制型领导行为适合服从性高、尊重权威的下级,能够促使他们负起应该负起的责任,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但如果下级具有平权性特点,则会产生不满,导致组织承诺低下,不愿献身于组织。
②差异性对待使得自己人更能献身于工作;但是外人的组织承诺感却很低,不认同组织,产生怠工、甚至故意破坏等行为。对两种人的不同对待导致不同的行为规则,会产生剧烈的内部冲突,造成情绪化的敌对气氛,危及公司的生存。对不同人运用不同考核指标和不同奖罚标准,当员工感到绩效良好不一定能得到奖赏的时候,工作动机就会降低。
6. 分析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感情投资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来说,运用感情投资法能密切干群关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心理吸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种心理“磁力”,可以是众望所归的个人,可以是催人奋起的目标,也可以是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3)深层了解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
(4)中和互补
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和互补,使各自有所放弃,互相有所补充,如同学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同事们共处互相协作,朋友们生活上互相关照等。人们互相交往,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取长补短,将短变长,相互得益,增进友谊。
(5)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同志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其实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
(6)排难解纷
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
7.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
(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图形法既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因此,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