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増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2.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3.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4.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
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5. 你认为社会在当今阶段应怎样实现对不断上升的暴力犯罪的控制?
【答案】(1)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预期代价超过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对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获取需要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增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往往就会得到阻止。
但依靠社会的外部制约来减少侵犯的发生,并没有使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侵犯性消失,因此它也并不是减少侵犯的根本方法。侵犯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使个人的侵犯性得到改造。
(2)去个性化的避免
①去个性化的含义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
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②去个性化的原因
a. 在群体中,由于个人的身份无法被确认(匿名),个人容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b. 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以及药物,酒精或催眠等影响,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
③去个性化的危害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自身的行为控制力量被削弱,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侵犯行为。
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有难以预计的破坏性,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④去个性化的避免
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被大规模群体的激愤所裹时,保持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判断和控制就更为重要。
(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心理学家斯普林撒尔等人的研究用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量,结果发现: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第一至第四阶段的被试中,拒绝服从权威对别人施以伤害性电击的比例远远小于道德发展水平达到第五和第六阶段的被试。
去个性化和道德发展水平同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任何依靠外在力量所造成的侵犯行为的暂时制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侵犯的发生。
6. 分析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感情投资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来说,运用感情投资法能密切干群关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心理吸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种心理“磁力”,可以是众望所归的个人,可以是催人奋起的目标,也可以是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3)深层了解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
(4)中和互补
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和互补,使各自有所放弃,互相有所补充,如同学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同事们共处互相协作,朋友们生活上互相关照等。人们互相交往,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取长补短,将短变长,相互得益,增进友谊。
(5)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同志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其实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
(6)排难解纷
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