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2.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实,探访、采集新闻事实素材构成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以调查研究为其基本工作手段。

3. 口播新闻

【答案】口播新闻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屏幕文字的新闻。我国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这一形式,最初被称为“简明新闻”。随着近年来早间读报节目的盛行,口播新闻的方式深受观众欢迎。其优势包括:①新闻时效快,是与其他新闻媒介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 ②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 ③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必须指出的是口播新闻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过多,就失去了口播新闻争时效的优势。

4.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5.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深度报道这一体

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二、简答题

6.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倾听的能力?

【答案】在采访中培养记者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做到:

(1)倾听与提问、观察相结合。

在采访中,记者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破坏谈话气氛,中断采访对象思路。但这并非意味着只听不说,任凭采访对象谈下去,而是要在不破坏谈话气氛的前提下,适时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更有价值,让采访活动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倾听采访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一边听一边问,还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眼神乃至一举一动,揣摸采访对象心理,让采访向深层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因为采访对象本身对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可靠,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告诉你被夸大或缩小的事实,此时记者如果只见不想,不观察,则很难保证材料的真实、准确、可靠。

(2)把倾听与分析判断结合起来。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作长时间谈话,他并不能随时告知记者,哪些事有新闻价值,哪些没有,只有靠记者自己开动脑筋,分析判断,抓住要害,及时记忆。很多时候采访对象出于种种原因,捍造假消息,或者只吐露一部分而不肯示其全貌。凡是不真实的消息,在理性上必然存在有破绽,记者必须通过分析判断,及时抓住破绽,深入追问,一旦自作聪明的造假者谎言被戳穿,往往“溃不成军”,记者尽可以抓住时机长驱直入,挖掘出事实真相。这样,记者不但掌握了新闻事实,还同时掌握了采访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以及所持态度的原因,为一篇材料翔实、内容丰满的报道打下了好基础。有时某些所谓爆炸新闻本身就是个大骗局,只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帮助记者揭穿骗局。

(3)把倾听与记录结合起来。

在实践上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面记录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反应,本来就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同时记者的记忆力,一心二用的能力和捕捉重点的能力也各自不同,所以记者应该充分把握自己与采访对象的特点,用自己最擅长而采访对象又最适应的方式去进行采访活动。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

【答案】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首要流程,前者对后者具有基石性的意(1)任何一种新闻事业都离不开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桥梁。新闻采访既是传播者采集事实的起点,也是信息传到接受者手中所必经的途径,是联系两者的不可或缺的纽带。新闻采访使处于原始状态的信息得到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并为整个新闻传播的流程奠定了基础。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一切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新闻采访是确保新闻事业的生命一一真实性的最重要的手段。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它必须把事实置于首位。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生命,而且是新闻传播各

个环节以至整座新闻大厦的支柱。

(2)新闻采访工作造就了一大批记者、人才。

为新闻事业注入活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采访并不仅仅是被动进行的目的单纯的调查研究活动,它对记者有着积极主动的反作用和塑造力。作为客观事实通向新闻传媒的“入口”,采访使记者能够沉潜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事,见识各种人,将新闻基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实头脑,培养能力,更好地发挥新闻事业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提高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的骨千和人才的培养母机。

(3)新闻采访补充并发展着新闻事业,促进着新闻事业的改革进程。

采访大军好比新闻事业伸向社会的触角。新闻采访使记者从积累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技巧,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是对褥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队识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也就是说,感性认识必然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它又必须置于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性,并进而指导实践。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与其他事业接触交流的润滑剂。新闻信息和采访活动都广泛涉猎到各领域、各学科的方方面面,这促使新闻事业与其他事业进行相互交流。

新闻采访与新闻事业这种彼此相互作用,紧密相关的联系,同新闻的客观真实一样,是不以个人意志和倾向为转移的新闻基本规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

8. 试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分析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答案】新闻采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体现在:(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他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如果需要,他还要跑遍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角落。所以,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在平时从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并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厚积而薄发,采访时一就能得心应手。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俗话说:“身在罗马,则为罗马人所为’夕,这也是与采访对象亲密起来的力一法。入乡随俗,是进门交朋友,打开采访局面的钥匙。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所以,记者到一处地方采访时,不能无原则地入乡随俗,而应注意持冷静分析的态度。一方面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另一方面要抵制不好的习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精神文明新风。

(3)记者要做移风易俗、两个文明的建设者和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