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2.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3.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4.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5.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写作
①新闻采访是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 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集者根据己收集的材料用文字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它要求准确、鲜明、及时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表达出来。
②新闻写作是对采访来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即提炼新闻主题、安排新闻布局、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在新闻实践中是紧密相关的。
③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发现新闻、壮化新闻*凝结成文、发布新闻、受众反馈。这一过程表明,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就违反新闻工作的规律,成闭门造车。
④从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联系来看,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二者之间的桥梁是采访。采访为写作搜集事实,着重解决新闻如何从群众中来、从实际中来的问题,写作是把采访收集来的事实加以表现,着重解决新闻如何到群众中去、到实际中去的问题。
⑤大量事实表明,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这是由新闻事业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新闻贵在“事实”,而采访才是获取事实的手段。不经过认真采访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其生命力必然是脆弱的。
(2)新闻采访的深度决定新闻写作的深度
①记者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才能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②记者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才能抓住生动活泼的材料和意味深长的细节,为新闻报道动人、感人创造条件娴熟独特的新闻写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新闻“生辉”,但从根本上说,要把新闻写活,还是要在采访上下功夫。
③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记者才能更好地抓住事实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到新闻在深层次的深刻涵义,使写作能够提炼出有更深价值的主题思想新闻的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
(3)新闻采访的成败决定新闻写作的成败
①一些新闻报道写作的失败,源于新闻采访的不成功
记者靠传播事实说服、打动、启发人。记者是和事实打交道的。记者发现事实、弄清事实、反映事实,这就决定记者要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新闻采访上下功夫,为写好新闻报道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少新闻作品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的原因是采访造成的。
②新闻采访的重要技巧,是保证新闻作品质量的关键
a. 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来看,是否能敏锐地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对新闻作品的质量将产生重要影响。衡量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主要从重要性、新鲜性、受众关心程度三个方面来考虑。是否能敏锐地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对新闻作品的质量将产生重要影响。
b. 从新闻敏感的强弱来看,有了新闻敏感,记者才能抓住那些瞬间即逝的好新闻。新闻敏感可以使记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新闻,还可以使记者敏锐地预见到将要发生的新闻。
c. 从采访中寻找和接近采访对象的能力来看,记者应当寻找和接近最了解情况的人进行采访。
7. 记者应当怎样入乡问俗、入乡看俗和入乡随俗?
【答案】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社会习俗,是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手段,也是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
(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
一般来说,解和掌握各地生活习俗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从民族地方志或者当地的《旅游指南》、《民族风情》等册子中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社会习俗。
②从一些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积累。关于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描写民族风情习俗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加,记者要善于从其中对各地的风俗习惯的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中积累习俗知识。
③亲自到民间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只有做到入乡问俗,入乡看俗,才能真正入乡随俗,采访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民间是一所大课堂,从民众中解习俗,其乐无穷。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此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8.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