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认知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 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2. 问题空间
【答案】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 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 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 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 那么, 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二、简答题
3. 定义心理表象。你的定义里面包括所有的感觉模型了吗?
【答案】Solso 文中将心理表象定义为对不在面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
4. 什么是“自动加工”?从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给出几个例子。
【答案】(1)人通常面对着大量的外界刺激, 与此同时进行着若干种活动高度熟练的动作会变得自动化, 因而与完成新的或不太熟练的动作相比, 所需的注意力较少, 实现了从人的记忆到动作控制之间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样的动作完成成为自动加工。
(2)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①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与家人讨论周末的旅行计划。
②你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 前提条件是你对这门作业的掌握程度很高。
③放学后在骑车回家的路上, 与别的同学讨论一道很难的数学题。
5. 什么是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答案】(1)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
①是接收和保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②是自传式的和个人性质的, 对背景的影响比较敏感。
③这类记忆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组织, 通常可以根据其知觉特征进行描述。
④即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2)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
①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 它是一个心理词库,
②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 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
③包括关于世界和语言的一般性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通常按照类别或其他如类属、总括等抽象规则进行组织。
④换言之, 语义记忆似乎由以等级方式组织起来的事实构成。
⑤语义记忆由不涉及特定时空的知识构成, 所以对背景不敏感。
6. 什么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它是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的?
【答案】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 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 对词表进行加工。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 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 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自我参照效应完全可以用到广告设计中。而且同语义任务、物理属性任务相比产生了最好的回忆。
7. 简述深度知觉的线索。
【答案】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 对自身所在空间, 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 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 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 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肌肉线索
①眼睛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 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 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②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 物体近, 辐合角大;物体远, 辐合角小。控制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 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 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 在网膜上投影小, 因而使两条向远方伸延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 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 远处物体显得模糊, 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 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 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 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 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 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 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 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 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
流动的速度大, 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 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 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 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 人们将看到双像。
8. 你是如何定义智力的?认知心理学家又是如何定义智力的?
【答案】认知学家认为, 智力(intelligence )指获得、提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目的是理解
Nickerson , Perkins 和Smith 具体和抽象的概念, 明了事物间和理念间的关系, 并有意义地运用知识。
(1985)总结了下列能力, 认为它们可以代表人类智力。
(1)分类的能力:分类的能力指人能对不同的刺激进行分类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思维和言语的基础, 因为语词一般都是各类信息的表征。
(2)适应性改变行为的能力学习。对环境的适应是人类智力最重要的标志。
(3)演绎推理的能力。
(4)归纳推理的能力泛化:归纳推理要求人超越所给的信息, 从特定的例子发现规则和规律。 (5)发展和运用概念性模式的能力:能够认识世界是怎样的以及如何运转的, 并能运用模式来理解和解释事件的能力。
(6)理解能力。
三、综合题
9. 意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有何作用?
【答案】意识的功能包括:定义特征、适应、信息排序、反应控制、决策、编辑、自我监控、内部组织管理以及保持灵活性等功能。
(1)定义和设置情境
通过将所有输入的信息与情境相关联, 意识背后的系统对刺激进行定义, 并且去除掉知觉和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内容。
(2)适应和学习的功能
对于神经系统而言, 要适应的信息越新异, 所需要的意识参与程度就越高, 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
(3)排列次序和通达控制
注意机制的选择性控制对信息进行次序排列, 通过有意识地把一些事物与更高水平的目标相联系, 可以提高其被意识通达的优先级, 使其能更经常地被意识到, 从而増加成功适应的机会。
(4)心理和生理行为的调动和控制
意识目标可以调动次一级的目标, 并且使运动系统组织起来, 产生自发活动。
(5)决策和执行
尽管综合工作平台并不是一个执行系统, 但对GW 的执行性通达, 使得对神经系统的控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