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过程
【答案】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 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 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 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也就是认知过程。
2.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 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二、简答题
3. 几岁时记忆保持时间最长?
【答案】对早年记忆的早期研究常常依靠内省报告, 并发现能够记得的最早事情发生在被试平均年龄为39~42个月的时候。另有证据表明, 10岁到30岁之间的自传体记忆能够回忆起来的数量最多, 记忆与偏好有关。
4. 阐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
(1)感觉有以下特点:①感觉是对当前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直接反应, 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反应;②感觉是对刺激物给别属性的反应;③感觉是客观内同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2)意义:
①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 通过感觉, 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 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 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 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感觉剥夺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 感觉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为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5. 简述长时记忆中的遗忘理论。
【答案】长时记忆中的遗忘理论主要有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压抑理论。 (1)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 但无法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 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
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干扰理论认为, 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 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3)提取失败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的。提取失败理论认为, 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 经过搜寻, 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舌尖现象”——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 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 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4)压抑理论认为, 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 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 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也就是说, 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 而是记忆被压抑。
6. 简述Sternberg 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答案】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 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 有三种智力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获得成分, 可以用于学习新的事实;操作成分, 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元成分, 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到成功。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还表现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 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 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需要。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 从经验的角度, 人们处理问题需要有两种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 这两种能力就是个人处理新颖问题的能力和使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7. 什么是Turing 测试?什么是模拟游戏和中文屋?
【答案】(1)模拟游戏——图灵测试
—种模拟游戏, 由英国科学家、图灵测试(Turing Test)人工智能主要奠基人图灵(1912~1954)
提出, 用于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他认为判定机器具有智能的标准是:如果机器能成功的伪装成人欺骗观察者, 那么就认为它具有了智能。
图灵测试的程序如下;
①图灵测试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观察者组成。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观察者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房间里。
②测试过程由观察者提问, 由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做出回答。观测者能通过电传打字机与机器和人联系(避免要求机器模拟人外貌和声音)。被测人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计算机也将尽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观察者听取他们各自的答案后, 分辨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 哪个是机器回答的, 则可以认为该计算机具有了智能。
Turing 难题的重要之处在于, 计算机要能骗过人们, 使人们相信它是人类, 那么它必须能理解问题并生成一个回答, 这个回答必须有效地模仿某种重要的认知形式。
(2)中文屋
①思想主张
a.John Searle(1980)提出两分法, 描述了两种人工智能的形式:“弱”人工智能, 可以作为探究人类认知的一种工具使用;“强”人工智能, 即经过正确编程的计算机具备有理解力的“心智”。
b.Searle 认为人类心智具有意向性, 并将其定义为“心理状态和活动的属性, 思维据此指向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恐惧、欲单和目的。不管模仿物的思维和真正的人类思维是多么难以区分, 两者都不是一回事, 因为人类思维者具有目的, 也因为两者之间的物理差异。一个是有机材料造就的, 另一个是电子材料造就的。
c.Searle 为了驳斥“强”人工智能的观点, 即反驳机器确实可以具有真正的思维, 他模拟图灵测验, 提出了名为“中文屋”(Chinese room)的假想实验。
②“中文屋”假想实验程序:
a. 假设某个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一个有着大量中文字的房间里。房间外有人给他另一套中文字符和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用来比较两套中文字符。规则是用简单的英文写的, 可以让房间里的人把一套字符和另一套字符关联起来。
b. 根据关系规则, 中文屋里的人能对中文字符的内容作出有意义的回答, 即便他根本对这种语言一字不识。不久, 这个人就熟练起来, 甚至让屋外的人觉得“完全和母语是中文的人没有两样”
c. 据此, Searle 认为, 能实现某种功能, 例如根据复杂规则进行翻译, 并不意味着该功能完成者就理解输出结果的意思。
8. 下面三个假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a )双重编码假说, (b )概念-命题假说, (c )功能等价假说。
【答案】三个假说的主要特征分别是:
(1)双重编码假说——假设有两种编码和储存系统。一种是表象性的, 另一种是言语性的信息编码和储存可能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都用, 但是着重依赖其中一个。
(2)概念命题假说——假设视觉和言语信息都以抽象命题的形式表征物体及物体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以言语方式还是以视觉方式, 我们储存的都是对事件的解释, 而不是它们的表象成分。
(3)功能等价假说——假设表象和感知是高度相似的, 视觉表象似乎反映了内部的表征, 其运作方式和实际物体的感知机能类似。
三、综合题
9. 意识的理论有哪些?
【答案】(1)Schacter 的DICE 模型
DICE 模型是斯凯特1987年提出的一个关于意识的分离交互作用与意识经验模型, (Schacter )
即对有意识辨别和再认进行调节的加工过程(即对不同领域的现象的觉察), 应该明显区别于加工语言、知觉和其他信息的模块系统。
①基本观点
该模型认为, 当信息被加工时, 系统(或模块)就会发生变化, 知觉的残存部分——大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