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觉

【答案】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 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2. 定势

【答案】定势也称心向, 是指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或活动的倾向性。这种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往往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做出反应。定势有时能促进问题解决, 有时会起阻碍作用。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视像存储和声像存储?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真实”的世界?

【答案】(1)视像存储本质上是视野内大量事物的快照。每一张快照大约持续1秒。这些快照的作用在于让大脑的加工赶得上眼睛接受视觉信息的速度。输入的信息准确地存储在视像记忆当中, 但是如果不转入进一步的加工过程, 它们就会迅速消失。知觉广度是受视像消逝的速度和报告视觉信息所需时间共同影响的。

(2)将听觉的感觉记忆命名为声像记忆, 声像存储的存储时间非常短(介于250毫秒到4秒之间), 听觉信息在声像存储中以原始形式存在。

(3)视像存储与声像存储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真实的世界:

①由于激发我们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的数量大到天文数字, 而高级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有限, 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感觉信息能够被选取出来进行进一步加工。对感觉系统来说, 短暂地留存信息似乎是恰当甚至必需的, 这样, 相关的内容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②视像存储、声像存储和其他感觉信息的存储, 使我们只需抽取有待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正是人类神经系统的限制, 使我们无法对短暂的感觉存储中所有信息都进行记录和处理。

③我们对视觉刺激的复杂处理能力, 可以在感觉存储的基础上得以理解。阅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视像存储, 它使我们能够从视野中抽取有意义的特征, 同时摒弃那些无关紧要的额外刺激。

④我们理解言语的能力在很大程度基于声像存储, 它使我们在新的听觉线索出现的同时短暂地留存先前的听觉线索, 从而能够在语音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提取。

4. 为什么问题的表达方式是如此重要?

【答案】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 是一个对有关信息进行不断地提取、编码、转

换和修改的过程, 它渗透于问题的界定、策略构建、信息组织等问题解决阶段。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 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 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 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的表征既包括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 其中内部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内部表征, 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认知结构, 是通过一系列算子, 对信息进行记录、储存和描述以致改进信息的结构方式, 也即问题解决者从问题刺激情景中提取信息、从记忆系统中回收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编码信息以形成对问题结构的心理图式。问题表征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 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问题情景、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和问题解决者的个性品质, 它是个体对有关刺激信息的知觉、解释、组织、建构的内部过程。

5.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有什么区别?

【答案】(1)陈述性记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包括对事实, 规则, 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包括命题、图式、脚本和表象。

(2)产生式记忆:类似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 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产生式系统由产生式规则组成, 产生式规则是条件-行动配对集合, 最简单的产生式是就是一对“如果-那么”从句。

6. 什么是演绎推理?它和归纳推理有何不同?

【答案】演绎推理是根据己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 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逻辑方法。其特点是:在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的条件下, 运用演绎法从真实的前提一定能推出真实的结论。因此,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通常也被简称为推理。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①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 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 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

②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 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 那么, 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 而只具有或然性, 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换言之, 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

7. 简述巴特利特的研究中发现的人们重构故事的三种扭曲方式。

【答案】巴特利特与艾宾浩斯一样是记忆的早期研究者, 与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以避免个体先前经验对记忆的影响不同, 他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对记忆进行研究。他的研究发现

读者重构的故事与原著相比通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发现的扭曲涉及三种重构方式。

(1)趋平:即读者简化故事;

(2)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3)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另外, 读者在重构的故事中用自己文化中的熟悉词汇代替原文中不熟悉的词汇, 并删除他们不熟悉的观念。

因此, 巴特利特指出, 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人们已有图式(即在人们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 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 使之更适合于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 或者说更适合人们已有的图式。

8. 什么是概念掌握? 它和概念形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案】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 是指个体借助于词语, 通过自己头脑的思维活动, 把人类已形成的概念转化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概念掌握是在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时, 区分出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程, 通过概念同化与异化的方式来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概念掌握实质上是个体通过思维活动掌握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即将社会的概念内化为主体概念的过程。

概念掌握与概念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形成是说在人类社会历程中某一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而概念掌握是说概念的传递过程, 即个体的人对概念的内化, 把社会形成的概念变为个人掌握的概念。只有概念形成才有概念掌握。通过概念掌握的形式也可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特点和规律。通过概念掌握还可以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综合题

9.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专业知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最有效的实践, 通常需要困难的任务, 有价值的反馈以及改正错误的机会。在问题解决的许多阶段上, 专家同新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①知识基础:新手和专家在他们的知识基础方面有巨大的区别;

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

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 强调问题的表面特征, 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 强调问题的结构特征。

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 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 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 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 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 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

⑥速度和准确性:同新手相比, 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 准确性更高, 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 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