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大鲵蛙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关键词:蛙病毒;病毒分离;病理解剖;中国大鲵

  摘要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一种珍稀的野生两栖类动物,是世界上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用途广泛,有“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我国已将其列为二级水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关注的国际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分布达17个省域,我省的秦岭地区是重要的大鲵原产地。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人为的环境污染和过渡开发,以及人为的大量扑杀,野外生存的大鲵数量急剧下降,很难再扑捉的到了,在国内,近十几年来在广大养殖户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有实力的养殖户投入巨资,汉中安康等地的地方政府也通过“一村一品”,发放政府小额贷款等形式,使得大鲵的人工养殖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特别是我省的汉中地区已形成了20亿元的大鲵产业,并获得农业部“中国大鲵之乡” 的称号。由于大鲵属于野生水生保护动物,人们至今对它的好多生物学习性,生理特性,疾病发病特性种类和病原体,动物遗传发育特性等还知之甚少,加上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饲喂养殖方式的不合理,无序的频繁引种等造成了种质资源品质的急剧下降。使得这几年大鲵流行病的发生一年比一年多,范围一年比一年大,损失也一年比一年更严重,2010和2011年在全国特别是我省汉中地区的流行病大面积爆发,其损失的惨重至今仍然让广大养殖户们记忆犹新,但其真正的发病原因直至目前仍然还不是很清楚,这直接影响和威胁着我们陕西作为重要原产地和全国大鲵产业的发展及大鲵物种保护的安全性,如何搞清和分离几种重要流行病的病原体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进而设法从疫苗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是每一个养殖户和各级政府及许多野生动物保护者的愿望。本研究从2009年开始关注和研究蛙的传染性疾病及其病原的分离培养,经过野外调查,感染大鲵的尸体解剖,病理解剖,系统组织器官的组织学分析,及病料的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在世界上较早的得出其发病原因是蛙病毒感染和大面积流行所致。为我国特别是我省作占全国60%以上养殖规模的大鲵产业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广大大鲵养殖户对大鲵流行病的恐惧,为他们预防和避免该疾病的发生指明了方向和应对措施。进而促进大鲵产业的发展和大鲵作为野生物种的有效保护,为我国中国大鲵这一特有野生资源在我国的永久保护和利用做出我们的贡献。
本研究通过对感染大鲵进行病理特征分析、组织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病毒分离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蛙病毒病是目前我国全国大鲵养殖省份遇到的主要传染病,发病快,传染面广,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很严重,直接影响养殖户的存亡和能否赚钱。主要表现在食欲减退或不进食,脊椎弯曲、S型游泳、昏睡等特征,体表出现肿胀或红斑,严重时出现大面积溃疡,往往在5~14天死亡,死亡率极高。大的病因主要是异常天气和无序引种及饵料污染引起的。
2. 病理学解剖结果发现:蛙病毒感染的大鲵和正常大鲵相比较,腹腔最明显的变化是肝脏明显变大,颜色变成土灰色或绿褐色,胆囊胀大。胃的外观上充血变厚,剖开后胃内是空的,有出血点。消化道总的表现为前面部分有明显的出血点,到后半部分特别是在发病的早期,其直肠和与之相连接的小肠部分的形态和颜色变化不大。 脾脏变化不明显,肾脏变大,颜色变深,剖开后有充血和凝血块出现。精巢和卵巢的变化不明显。
3. 组织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病毒在组织学层面侵害最严重的也是肝脏,主要表现为大量肝细胞死亡形成浓缩的坏死黑斑灶,在发病早期表现为肝组织通过干细胞的不断分化增殖分裂等变化来抵抗病毒的侵袭,形成一种补偿和代偿机制,随着这种代偿的不断持续,使得肝脏变得越来越大,肝组织中的坏死黑斑越来越大,最终代偿功能耗尽,引起个体死亡。消化道的胃以上部分及小肠的前半部分发生组织学变化,表现为粘膜脱落,血管壁不完整,细胞排列混乱等;而直肠和与之相连的小肠部分则结构相对完整,无明显组织学变化,说明该病毒对消化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前半部分。
4. 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扩增了病料中的检测基因片段,对患病大鲵进行诊断,确定大鲵流行传染病的元凶为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病毒属(Ranavirus)的成员,且在方法上有创新。
5. 在国内最先分离并成功增殖病料中的蛙病毒,建立了该病毒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蛙病毒的核心序列进行了鉴定和测序,并获得该病毒的电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