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财政学、中国税收与管理之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案】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包括: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的内部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效益通常有两种评价方法:
(1)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一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对折现率r 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
②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小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
①根据已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几种备选方案;
②分别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如果是多年持续的支出项目,还要采取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
③按费用的高低排列顺序,供决策者选择。
2. 税收的储蓄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述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内容。
【答案】税收的储蓄效应即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税收的储蓄效应分为两种情况: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
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 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致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3. 试比较衡量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并分析我国当前国债依存度。
【答案】国债依存度是指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所以国债依存度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
(1)国债依存度的计算
由于采用的分子和分母口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计量方法。
①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还本付息支出);
②当年财政赤字(当年发行额一还本数)/中央财政支出(本级支出);
③当年财政赤字/全部财政支出。
(2)计算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的比较
按以上三种不同口径计算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①按第一种方法计算的国债负担率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国债的还本部分在计算国债依存度时应该排除在外。
②第二种计算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即从当年发行额中扣除还本部分,也就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部分,才能表明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发行的依存度。按第二种方法定义的国债依存度明显低于按第一种方法定义的国债依存度。
③按第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债依存度对我国的债务依存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我国当前国债依存度的分析
按第三种方法计算,我国2010年国债依存度为11.2%.按全部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自然明显低于按中央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而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偏高、全国财政支出的国债
' 恰恰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比依存度偏低这个矛盾现象,
重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中央财政一级。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应该是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现行预算法出于债务风险的考虑禁止地方政府发债,要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还需要解决许多相关问题,目前难度较大,不过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在时机成熟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在本章第五节我们将看到,实际上我国已经存在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
4.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案】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称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它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它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它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5. 试述我国财产税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答案】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
我国财产税改革的方向是:整合税种、统一名称、统一内外税制,扩大征收范围,建立既符合WTO 原则,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大财产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①统一名称,整合税种。明确界定财产税的属性,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跳出现行模式,取消诸多并存的税种,统一内外税制,建立统一的财产税。
②拓宽税基,扩大财产税的调节范围。按照财产税的税种属性特征,在财产不同的存续形态下合理选择课征点,扩大财产税的覆盖面。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个人住宅商品化和家庭财产的积累,财产税的纳税人要进一步扩大到自然人。
③可以考虑适度分权。鉴于我国幅员辽阔、财产税税基具有非流动性的特征,在税收管理上应适度向地方放权,可以采取中央设定税种、地方政府有权决定开征、停征和税率高低的管理模式。
④提高财产税的比重,充分发挥财产税的功能。当前在经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正日益受到重视,财产税的税源日益丰沛,有必要也有可能为地方提供一定比例的固定收入,作为地方财力的后盾。
6.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答案】由于财政收支活动是政府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财政收支结果是否平衡,不仅取决于政府自身的理财观念、方法和能力,还取决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对财政平衡做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理解:
(1)理解财政平衡不能将平衡机械地认为是收支数量上的绝对相等。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大于支略有结余,可以视为财政基本平衡; 支大于收略有赤字,也可谓财政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时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