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财政学、中国税收与管理之财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国债市场的作用。
【答案】国债市场一般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国家可以采取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和公开拍卖方式在国债市场的交易中完成发行和偿还国债的任务。
(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在国债市场中,国债承销机构和国债认购者以及国债持有者与证券经纪人从事的直接交易,国债持有者和国债认购者从事的间接交易,都是社会资金的再分配过程,最终使资金需要者和国债需要者得到满足,使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若政府直接参与国债交易活动,以一定的价格售出或收回国债,就可以发挥诱导资金流向和活跃证券交易市场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债大都是通过国债市场发行的,并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国债市场偿还的。近年来,随着国债规模扩大和对社会资金运行调节的必要性增强,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国债市场的作用,并逐步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证券市场和国债市场。
2.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答案】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
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当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超出本地区而扩散或延及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邻近地区不承担任何成本可以同样享受这种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来说,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是一个发展战略性问题。因此,转移支付的功能,还要通过规定用途的专项补助或拨款,支持落后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均衡地区问的经济发展速度,并推动全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3.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答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 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 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 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4. 试述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答案】(1)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
①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全面体现国家预算的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人为的随意性,防止“暗箱”操作,加强廉政建设。
②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财政部门控制预算规模和优化支出结构,有利于使用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③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细化到部门、项目,有利于各级人人履行立法监督职能,有利于审计部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社会各界也可以清晰地了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④编制部门预算,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2)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部门预算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要反映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
也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
①部门的一般预算收入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一般预算支出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其他支出等。
②基金预算收支包括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支,如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基金收支,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收支,铁路部门的铁路建设基金收支等。
③各部门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增减变化因素,测算部门预算收入。收入预算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行政性收费、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部门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
④各部门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按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的支出需求,年度预算要求编制到具体项目。
5. 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答案】(1)财政政策的时滞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即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①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
②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决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称为内在时滞。
③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
④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
⑤效果时滞是指从政策正式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
(2)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同样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
(3)财政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差别
①内在时滞的差别
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
②外在时滞的差别
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势比较就较为明显。
a. 决策时滞,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政策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可由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
b. 执行时滞,财政政策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 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