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财政学、中国税收与管理之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答案】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税收对投资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课征企业所得税,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导致其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如图所示

图 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在图中,纵坐标代表纳税人对投资的选择,横坐标代表对消费的选择。政府课税前,纳税人对投资和消费的组合用AB 线表示。AB 与无差异曲线在点相切,表明点所决定的投资和

在点

消消费组合可以给纳税人带来最大的效用。现假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纳税人因此而减少投资,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会从AB 向内旋转至DB , DB 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此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可获得最大效用的最佳组合。即投资额变为费额为大于税前的小于税前的 说明投资者因政府课征企业所得税而减少了投资,增加消费替代了投资。

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税前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这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如图所示。

图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图表明,若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会从AB 向内旋转至AE.AE 与新无差异曲线佳组合点,即选择在点相切,这一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对投资与消费选择的最选择为消费额,小于税前的说明纳税人因政为投资额,大于税前的府征税而增加了投资。

2. 试述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

【答案】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都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支出项目,也属于经常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我们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需要强调三点:

(1)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它只是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生产作出直接的贡献;

(2)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占具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要保证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 的增长速度。

3. 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案】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般预算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设置基本建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两个类级科目,基本建设科目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是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上述方面的支出。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 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2)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 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十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4.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答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 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 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