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硕士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
【答案】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加速直线上升,其上涨幅度超过3位数。该种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会导致货币制度瓦解,资源配置恶化,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崩溃。
2. 中央银行独立性
【答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整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它的两条原则是: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础的出发点。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附庸。
3. 银行业恐慌(bankpanic )
【答案】如果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程度十分严重,它们可能就会出现破产,恐慌会从一个金融机构传递到另一个金融机构,甚至波及健康的机构。由于银行存款可以迅速提取,因此,这种类型的传染最容易发生。由此导致大量银行的同时破产被称为银行业恐慌。
4. 股票(stock )
【答案】有价证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此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股票一经发行,持有者成为发行股票公司的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分享公司的收益,同时也要以其出资额为限分担公司的责任和经营风险。股票只是代表资本所有权的证书,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并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虚拟资本。股票一经认购,持有者不能要求还本退股,但可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即股票具有不可逆转性。股票的种类很多,各国公司可根据需要不断设计、更新股票种类。依据不同标准,股票有不同的分类:①按股东的权利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②按票面形式可分为记名股和无记名股;③按票面有无每股金融的记载可分为“面额股票”和“无面额股票”;④按照股东是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享有表决权可分为“表决权股股票”和“无表决权股股票”。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也是
最重要的股票。股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不可偿还性;②参与性;③收益性;④流通性;⑤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
二、简答题
5. 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简要分析这些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政策目标。
【答案】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 包括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1)法定准备率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 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 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 货币乘数变小, 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 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 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
乘数影响货币供给, 因此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 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如提高准备金比率, 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2)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 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 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 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 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 对再贴现的票据以及有关贷款融资的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 如区别对待, 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 改变资金流向。
这一政策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利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有一种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 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 有紧缩意向;反之, 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第二,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总之, 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 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 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 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 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 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
(3)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 特别是短期国库券, 用以影响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 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増加, 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 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 是增减通货, 还是增减准备金, 还是两者在増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 从而货币供给量増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6. 简析后凯恩斯学派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见解。
【答案】后凯恩斯学派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见解如下:
(1)后凯思斯学派认为, 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的假定与现实不符。这个假定是:投机者通过对利率的预期, 会在货币与债券之间选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资产, 而后凯恩斯学派认为这样的假定与现实世界不符。他们仍然假设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 现实生活中, 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并非只有货币或债券, 二者只取其一;大多数情况下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 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 因为在考虑收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风险。
(2)现实生活中, 收益的高低与风险的大小是并存的, 而且也有好多层次。债券的投机亦如此。从债券角度考虑, 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 既要考虑持有债券能够获得利息收入, 同时也必须考虑将要冒多大的债券跌价的风险。也就是说, 持有债券的比重増加, 预期财富也会增加;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增大, 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増大。虽然保存货币无收益, 但风险却较小, 而且等于拥有流动性。微观经济主体不得不全面权衡, 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这又属于多样化资产组合问题。因此, 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投机性需求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7. 简述货币乘数与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存款扩张倍数又称存款乘数, 是指总存款(或银行资产总额)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
(2)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相同点为:二者都是用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3)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货币乘数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 货币乘数是以货币供应量为分子、以基础货币为分母的比值;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以总存款为分子、以原始存款为分母的比值。二是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 货币乘数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宏观分析, 关注的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的微观分析, 主要揭示了银行体系是如何通过吸收原始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转账结算等信用活动创造出数倍存款货币的。
8. 商业银行何以具有信用创造能力?
【答案】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创造出信用, 形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1)信用创造的两大前提:①非现金结算。即客户在使用资金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 这样大部分存入银行续存的钱不必再取出, 这样实际所需的现金只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②部分准备金制。即商业银行不必将所有存款以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形式保存, 其中一部分可以加以运用。
(2)信用创造的过程。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为了简单起见, 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只考虑活期存款, 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没有现金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