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包括: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
间等方面。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6)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按群体成员资格获得方式划分)
①先赋群体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群体,例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种族群体等。
②自致群体是指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入资格或个人自由选择的群体,例如大学生群体。 (7)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按维系群体的力量的性质划分)
①利益群体是指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利益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的社会群体,例如市场中的合作伙伴等。
②信仰群体指社会生活中基十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而形成的各种群体,如政党群体、教徒等。
2.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
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
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小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力一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3. 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答案】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②)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