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政策导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趋势外推

【答案】趋势外推是预测的方法论基础的一种。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了事件的进程。趋势外推的根据是归纳推理,即一种从特殊的观察陈述(如时间序列数据)到一般结沦的推理过程。在趋势外推中,通常是从一系列时间的序列数据开始,把过去的趋势推断到未来,然后寻求有助于证明这种推断的规则和假设的帮助。

2.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3. 新制度主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以往的制度主义而言的,是在克服了制度主义的一些缺点的基础卜发展延续出来的。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性能的函数。它同制度主义一样,都不太关注政府的制度结构同具体的制度产出之间的联系,相反经常描述具体的政府制度,即它们的结构、组织、职责和功能,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有二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组织内的活动,它假设政治活动就是在制度的约束下,理性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最终结果要由偏好选择来决定。

②社会学制度主义主要研究人与组织在文化上的关系,研究为什么有些组织要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和符号,它认为社会组织的设立不仅是功能主义的需要,更是价值和合法性的体现。

③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重大事件的变迁,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和制度对于政治过程的作用。

4. 标准差

【答案】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

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又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

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5.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6. 取舍理论

【答案】取舍理论来源于正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的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多项政策或是多重目标的选择,那就必须要有所取舍,采取某项政策或是目标,就必须要舍弃其他选择。

二、简答题

7. 举例说明问题界定的方法。

【答案】界定问题的技术和方法有:

(1)边界分析。边界分析是问题界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由以下三步构成:①饱和抽样; ②问题陈述的启发; ③边界估计。

(2)类别分析。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即那些用来界定和分类问题情景的概念—的技术。类别分析有两种基本程序—逻辑划分和逻辑归类。所谓的逻辑划分是指选择一个类,并将它分解成其构成因素; 相反的过程则是逻辑归类,即把许多情况、事物和人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或类别的过程。

(3)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是一种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层次分析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真的原因和行动的原因。

(4)综摄法。综摄法是一种促进对类似问题认识的方法。综摄法表示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帮助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

(5)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产生某些有助于查明和概念化问题情景的思想、目标和战略的方法。它最初是山奥斯本设计用来加强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产生大量的有关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

(6)多视角分析。多视角是一种系统地采取对问题情景的个人的、组织的和技术的视角,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真知灼见的方法。作为一种取代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了的所谓的理性技术途径的方法,多视角分析被明确地设计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7)假设分析。假设分析是‘种旨在取得有关政策问题的冲突着的创造性综合的1种技术。它是问题构造中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因为它包含其他的程序(方法)的应用,并可以集中于团体、个人或同时集中于这两者。

(8)论证图示。假设分析的一个重要技术是应用图表展示,以构造政策争论因素的重要性和似真性的图画。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在两个序数标尺上评估这些因素—理山、支持和反驳。(9)问题文件法。问题文件法是由计划一规划一预算系统在州和地方财政项日的应用而形成的一种界定问题的综合性方法。它被奎德当作发起一项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8. 简述韦唐的政策评估模式。

【答案】韦唐从政府干预的实质结果入手,按“组织者”的不同将评估模式分为三大类: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

(1)效果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目标达成模式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已主要山两部分组成:a. 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b. 影响评价。关注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三个步骤进行:a 明确政策(项目)目标政策(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程度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b. 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c. 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

②附带效果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正好解决了日标达成模式的“困境”,即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附带效果是指项目目标范围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一一政策制定者有意识地想要得到的主要实质性影响一一相区别。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组织者”,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③无目标模式。无目标模式最初由米歇尔·斯克里文设计,他猛烈抨击评估者沉迷十预定的干预目标,被牵着鼻子走。无目标模式的“组织者”是结果一一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结果。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所有相关的效果。无目标模式对政策效果持广阔的视角,它帮助评估者全面关注结果,尤其是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结果。无目标模式与政策效果模式的主要区别是:附带效果模式仍然是“基于日标”之上的,同时辅之于对各种附带效果的考察评估; 而无目标模式则完全抛开政策的预定目标和其他事前标准,只分析研究结果,单纯判断结果的价值。

④综合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的评估范围比目标达成模式广泛得多。该模式认为,评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