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人格形象

【答案】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的人,其劳动是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教师的性格与学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3. 简要说明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答案】(1)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2)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甩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4. 三种课程选择取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理程选择取向的关系是:不论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还是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实现其相应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经验只有被塑造为学科知识的水平或适合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否则,这些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论被学习者接受得多么有效,终究会对学习者的人格发展造成压抑和控制,而不是发展与解放。

5. 按照泰勒的观点,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

(1)第一个标准是“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第二个标准是“序列性”,它强调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的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探讨的重要性;第

(3)第三个标准是“整合性”,它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组织应该帮助学生日益获得统一的观点,并将其行为与所接触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样,就需要对学习经验进行整合。

6. 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导地位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答案】属于自主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要考虑到课题的难度、学生知识和能力前提、时间安排等等。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些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教学时选择自主性学习活动有效的阶段、考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等等。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些困难提供可能的帮助。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7.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事高效率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设疑的前提。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解决规律可以分为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种。普通规律是适应一切学习问题解决的规律,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中的共性;具体规律是指适应于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

现和体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在解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想、多向思考。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学生在实践中一方面能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分析判断,从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 夸美纽斯为什么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原理”?

【答案】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直观原理,他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要从事物的观察开始,这是基于以下三个有力的理由:

(1)在感知之前不存在任何事物的认识,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

(2)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于其他一切。

(3)感官是记忆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9.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并请给予简单的说明。

【答案】(1)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是“教育是经验的连续改造”。其依据在于杜威提出的“经验观”。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在他看来,“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相互作用”包括两层含乂:

①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②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人本身。

所以,经验就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

(2)这种“特殊的联合”是通过人的“反省思维”而实现的。通过“反省思维”,人意识到人对环境的主动作用与这种作用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取得了“经验”。

由此,杜威的“经验”概念既包括了人(经验的主体),又包括了环境(经验的客体),他通过对人与环境的连续的交互作用阐述而消解了二者之间的僵硬对立。杜威将其经验观运用于教育就得出了“教育是经验的连续改造”的教育本质观。

10.简述“环境教育课程”的产生背景和典型的组织模式。

【答案】“环境教育课程”产生的直接社会背景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